天安门城楼的镇楼之宝,在国徽正中间的脊瓦下,发现金丝楠木盒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最初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名叫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更名为天安门。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又因在历次大型庆典活动中作为主席台而名扬四海,成为北京的代表性建筑和新中国的象征。因此,凡是来到北京的中外游人,无一不想一睹其庄严雄伟之风采。

天安门城楼的镇楼之宝,在国徽正中间的脊瓦下,发现金丝楠木盒

1969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准后,天安门重修方案正式开启。工人们在拆除工程当中,发现了数百年前的"镇楼之宝"。当时,姚来泉师傅带着两个人,爬到了天安门楼顶最高处的脊瓦上,按照工程指挥部的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那块脊瓦,因为工程指挥部早就得知,这块脊瓦中也许藏着惊天宝物。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质结构,拆之前断掉全部电源。姚来泉师傅带着两个人爬到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按照指挥部的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脊瓦。寻找天安门的"镇楼之宝"。

天安门城楼的镇楼之宝,在国徽正中间的脊瓦下,发现金丝楠木盒

姚来泉师傅让另外两个工人分别从东、西两侧往中间数脊瓦之数,他自己则站在大约中间的位置。当两人各数到43块时,姚来泉的脚下刚好还剩5块(即总长为91块脊瓦)。于是他在最中央的脊瓦上作了个记号,便赶紧向指挥部汇报。

天安门城楼的镇楼之宝,在国徽正中间的脊瓦下,发现金丝楠木盒

很快,指挥部的领导、专家、公安及警卫人员上了楼顶。领导指着中间黄色的琉璃瓦对姚师傅说:把它砸开。姚师傅用撬棍连撬带砸,里面露出个30厘米见方的木盒,尽管很旧,但上面清晰地雕着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领导示意他打开。姚师傅用手轻叩了一下木盒,说道:这是金丝楠木的。然后用撬棍轻轻一戳,木盒酥了,姚师傅从里面拿出一块"铜疙瘩"。专家拿起来仔细端详,尽管光泽不那么亮了,但却是个实实在在的金元宝!

天安门城楼的镇楼之宝,在国徽正中间的脊瓦下,发现金丝楠木盒

随后,姚师傅又从里面拿出了一块拇指大的红宝石来。再摸下去,是一粒粒像红铅笔头似的东西,用手指一捻,变成了朱红色的粉状物,专家断定这是朱砂。经鉴定,这块朱砂竟然已有550多年历史。此外,该木盒里还有五彩粮:黄豆、红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

朱砂因为颜色鲜红,有非常强的"阳气",所以使用范围很广,被认为是净宅、辟邪、驱鬼、风水、镇宅等的必备之物。五谷象征着社稷,即国家的根本。古代天子祭祀谷神,就是为了保证来年全国南北各地五谷丰登。只有粮食充足了,老百姓的生活才有基本的保证。

天安门城楼的镇楼之宝,在国徽正中间的脊瓦下,发现金丝楠木盒

根据史料记载的情况,专家们说:"就这些东西了。这就是天安门的全部'镇楼之宝'啊!"据说,金丝楠木盒里的东西都是古代的辟邪吉祥物,后来全部上缴了国库。

到新建城楼时,姚师傅也没忘记在原来放"宝盒"的位置,放上一件当代"避邪物"。他精心准备了一块17厘米高、12厘米宽、3厘米厚的汉白玉石,上面竖向刻着"1970年1~3月重建"的字样,并用金箔贴字,耀眼明亮。姚师傅将汉白玉石字体朝南、小心翼翼地插进混凝土里1/3处。

天安门城楼的镇楼之宝,在国徽正中间的脊瓦下,发现金丝楠木盒

小玉寄语:

这块汉白玉石,就成了新中国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成了天安门新的"镇楼之宝"。我是火眼看玉石,关注我,为大家呈现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