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内阁权势滔天,为何东林势力还能壮大?张居正惹的祸
序言:
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这想必是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了吧,可以说内阁在几任首辅的努力经营,内斗之下终于交到了张居正的手上,张居正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迅速得到了皇帝的青睐,当然有人受益,就会有人遭殃。
东林党粉末登场,作为主要由社会上的中下层官员、读书分子和地主构成的团体,在张居正改革中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甚至打击到了他们的根本利息。张居正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为了底层的老百姓所制定的变法居然培养起了明末的庞然大物甚至左右了大明的命运
一 内阁权力的过分增强
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后朝政之事无论大小小事必亲躬,之后的皇帝也一一效仿。坚持到三世孙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内阁应运而生,期初内阁产生只是为皇帝出谋划策的机构,甚至阁员是连五品都不是的官员 ,那么如此“旁系”的内阁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增强的呢?
永乐年间内阁体系基本完善,到了仁宣时期,内阁迅速成为皇帝身边的左膀右臂,这与皇帝的依赖是不可分割的,票拟权的拥有甚至让内阁有了起草类似诏书的文件,但是需要与吏部户部一同制定。
正统至正德年间虽然内阁的地位因为宦官的影响有所降低,但是因祸得福,内阁最终拥有了票拟的独家权利,除了内阁自己,其他人无权干涉。至天顺年间,内阁出现了第一位首辅,李贤。一直到万历年间“票拟”最终成为了首辅的独家权利。光获得票拟权的权利也还不至于出现内阁权势滔天的局面,这里不得不提到张居正。
张居正的上位史似乎有些不大光彩,当时正是高拱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次辅,但是张居正多次立功再加上因徐阶之事闹得非常不愉快,二人之间也出现了隔阂。没有人会想久居人后特别是能力卓越出众的张居正。
隆庆六年,隆庆帝病史,驾崩前召见张居正,高拱,冯保一同辅佐新帝。新帝继位后立刻任命冯保为司礼太监掌握批红。这一事激化了冯保和高拱之间的矛盾。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张居正利用这一点,联合冯保一起搬倒了高拱,成为了首辅,神宗更是对张居正深信不疑。
张居正当政的年间他励精图治,再加上李皇后的委托和万历皇帝的年幼与无能,张居正如愿以偿地让内阁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权势滔天,并推行新政,做出了一番时人称道的功业,但是他在中后期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形成了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势为东林党的崛起,内阁的没落,大明王朝灭亡埋下了不可推拖得隐患。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力或者说是张居正的权力确实达到了顶峰。
二 权利是争斗的导火索
内阁想要更多的权力从司礼太监下手似乎不可能,于是前几任首辅盯上了六部的职权。内阁设计上的缺陷使得它并不受兵部吏部待见,然后权利的扩大导致阁臣们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阁部之间的战斗在所难免。
逐渐的,内阁开始缓慢的侵蚀六部的职能,而六部也绝不可能甘心就这样依附于内阁于是借祖宗之法抵御内阁侵蚀。到了万历年间内阁在张居正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张居正一部“考成法”控制了六部的官员,内阁也开始全面的侵蚀六部的各项权利,例如兵权,人事权等等,甚至百官迁贬内阁都有权利横插一脚。
内阁势力的过分扩张早就引起了各部的不满,但是碍于张居正的一手遮天只能暂且忍耐,到了张居正去世后在神宗的主持下才对内阁进行了一次巨大的打击,六部也正式收回了一些权力。万历二十一年,因为京察大计,终于彻底引爆了阁部的矛盾。在这一场持久的无硝烟的战斗中,内阁和六部各输一半,内阁也因为持久的争夺元气大伤,阁权也不复从前。
除了内阁与六部之间惨烈的博弈以外,内阁自己本身也出现了争斗。
张居正在位时还无人敢造次,他一死争夺首辅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阁臣之间的纷争就不得不提到沈一贯和沈鲤,万里二十九年沈一贯成为首辅,沈鲤进入内阁。有趣的是沈一贯代表的是浙党而沈鲤则代变的是东林党,不难看出此时的内阁没了张居正之后成为了各党派的香馍馍。二人隶属不同党派,政治观念也不会相同,此时的沈一贯只想保住首辅的位置一响想要找到机会打击对手,刚好楚宗案,妖书案被沈一贯利用,这两案极其复杂历时数年牵扯人数众多,不过好笑的是此件事并没有所谓的胜败,因为沈一贯,沈鲤二人一同致仕回家养老去了。
内阁的大权旁落不但有来自当时外部的各部,各院,各党,最关键的还是内部的彼此内耗。内部的勾心斗角是使得内阁不复往日光彩的关键原因。即使内阁的权力已经无法再恢复到张居正执政时期的巅峰但是内阁首辅之间的争夺还没有停下来过,到沈一贯和沈鲤是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之争,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和更深一层的意义也正伴随着内阁的内斗而浮出水面。
东林分得一杯羹
在内阁,六部,宦官争的不可开交之时给了东林党在大明最后岁月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机会。张居正之后的内阁羸弱不堪,首辅成为各大大党派争夺的重灾区。万历二十二年,东林代表顾宪成因推选阁臣这件事情与皇帝闹得不愉快,顾宪成直接被贬为庶民。
他愤愤回家,这一回家奠定了东林党的基础。他重修了东林书院“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于孔兼讲学其中”,他们几人在书院中不但讲学还谈论政事吸引到了非常多的有识之士和朝堂众臣,还有一些科举失意的人聚集在一起。这在当时轰动很大于是名声大振,他们提出的“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得到了当时的一致认可,从此东林被政敌称为东林党。
随后顾宪成应召还朝,开始了与齐,楚,浙党旷日持久的争夺,在激烈的党争之中,被张居正神话的首辅位置俨然成为了保护本党利益的必争之位,因此每一个党派都疯狂的往内阁中输送自己的人才。时来运转,东林党派人士叶向高正夺得首辅之位,当时“政事多取于向高”,有这一保护伞的东林党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么个机会,竭尽全力打压其他党派占得一时上风。可能张居正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原本毫不起眼的东林党利用自己的内阁成为了当时控制朝政的一个大党。
万历三十九年的辛亥京察,东林党人联合别派让五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京察也尽归党人。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对三党进行清算,三党不及东林只能投靠当时天字一号太监魏忠贤,并联手形成阉党一同对抗东林党,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内阁也必须站队。此时的内阁分为两派,一边是与东林一派一同抗击阉党,另一派则是攀附阉党迫害东林人士。
天启初,叶向高再次回归首辅位置,带领东林人士一同对抗其馀的党派,东林党在次焕发生机,直至崇祯帝即位,他立刻打击魏忠贤的阉党,逼死了魏忠贤,崇祯帝的做法正对东林的胃口,从此东林一家独大。东林做大后并不感激皇帝的帮助反而处处制约皇帝,成为把持朝野的权党,直到最后东林党误国,崇祯帝自杀知识还喊文臣误我。
东林党与张居正
许多人认为东林党是反对张居正的,其实并不然张居正在面对明朝的种种缺陷下励精图治当的一手好首辅,他主张的“一条鞭法”以及减少苛捐杂税,任用武将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张居正的地位越来越高,在这么一手好牌下内阁的地位更是不停的拔高,地位越高,斗争越激烈。阁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张居正是看在眼里但是也不制止,因为这时他还没死。
这里就要说到怠政二十馀年的万历皇帝和当了甩手掌柜的李皇后,他们任由张居正做大内阁勾结宦官以至于后期票拟不再需要通过皇帝就可以由张居正一人发行。人终究是会死的,张居正死后阁臣之争,阁外阁内形式都十分严峻,这也就给了东林党可趁之机。
内阁之前的地位有多高,那么现在的内阁就有多吃香,东林党通过继承把持张居正留下的“遗产”一跃从在野回到了朝堂,不得不说世事弄人,东林党还真的得感谢张居正内阁一直忙于外争内斗才给自己的崛起找到了时机。如果当初张居正不是那么的权势滔天,内阁也不会有这么严重的争端也不会导致明朝最后朋党之争如此的严重,可以说要不是内阁自身不停地进行争斗争斗东林党可能也不会崛起最后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