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络人心、巩固江山,为何唐朝皇帝那么有“人情味”?
提起唐朝,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大唐盛世千载唯一的鼎盛局面,经过唐高祖、唐太宗、等一批初唐明君的苦心经营之后。唐朝达到了巅峰,但是,唐朝的巅峰只让人注意到了它的表面。军事实力世界第一,大唐铁骑所向披靡,所以我们更要在意的是这背后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政策,赦免政策。无数的功臣武将甚至升斗小民都发自内心地赞颂、感恩、支持李唐政权的原因就是唐朝的统治者们极其善于运用赦免政策来收拢将心、民心,而其最深层的内涵和用心需要我们剥开它的外衣仔细研究。
特赦在唐朝历代的统治者手中玩转自如,表面上似乎是仁政、德政的一种具体表现,但是我们都知道,政治的玩转并不是如此简单的,唐朝统治者们利用特赦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不过还是为了自己千秋万代的基业、为了江山稳固罢了。而特赦,也在漫漫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完善,深度挖掘唐朝统治者经常使用的特赦的原因,将会给我们今天带来许多的现实意义,也会促使我们的社会向更好、更人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一 统一战争时期的特赦
李渊赦城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之时,身边仅仅只有三万唐军,那么在严峻的军事形势面前,李渊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拉拢到一支可以和策反了当时最精锐的骁果军的宇文化及军队角逐的队伍呢?没错,就是通过不断特赦的方式,完成了军队的构建。
李渊作为隋朝的重臣,同时也是山东豪族,深知隋朝苛政似虎,因此,他在攻城略地的时候对于坚决抵御自己军队的城池,他在攻克后并没有因为生气和自己军队的大量损失而生气屠城,他反而是采取了异常宽仁的态度。不但对全城进行特赦,释放罪行较小的罪犯,重新审案,并且亲自主持公道,还直接赦免了守城将领的全部罪行,并且不改变他们原有的指挥系统让被俘虏的军队保持现状成建制直接加入唐军,这让原本已经引颈待戮的隋朝军队和城内被释放的罪犯对李渊感激不尽,都自愿地加入唐军感激他的特赦之恩。
于是,李渊特赦的美名越传越广,很多势力较小的反叛势力主动找到李渊的唐军进行投诚,李渊也对他们之前的罪过既往不咎,并且给予他们合法的身份和军队、地盘的实际掌控权力,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这些人的忠心化。并且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政治理念真正做到了特赦之后既往不咎的承诺,而李渊的势力也在不断地攻城,特赦,攻城,特赦中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因此才能与宇文化及和李密集团进行抗争。
李渊充分地使用特赦收拢了手下败将和城池罪犯的人心,为自己在争霸战争中奠定了军队基础,与李渊相反的就是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河气盖世”,本是一个英雄,但是在与刘邦角逐中失败,乌江自刎,其失败的原因就是不如李渊善于使用赦免。《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先后屠城六次,第一次是与襄阳作战之时,久攻襄阳不下,过了数月襄阳城内弹尽粮绝无奈被破城,项羽的军队也遭受了巨大的损伤,项羽日久生恨,恼怒守军的坚守抵抗,和老百姓保持中立的态度,对襄阳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血洗,死亡十馀万。
第二次是城阳大屠杀,原因是全城百姓帮助秦军对抗项羽军队的攻城,在攻破城池之后通过屠杀的方式结束战争,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第四次咸阳大屠杀,第五次破齐大屠杀,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在六次大屠杀中,项羽可谓是盖世魔头,本来在第一次攻破襄阳之后,往后的城池都畏惧项羽的军队,准备开城投降。
但是,项羽对襄阳进行屠杀之后,后面城池的百姓和守军就认为既然城破都要大屠杀,那还不如死扛到底,于是后面的战役中项羽军队遇到的抵抗越来越激烈,抵抗的越激烈项羽的屠杀越狠陷入了恶性循环,最后项羽失道寡助失败了。
对比项羽的李渊的例子就不难看出赦这个政策的妙用,李渊通过特赦体现了上位者的人情味从而获得兵力,在之后的战斗中越来越顺畅,而项羽不赦,反而加罪于城,所以导致最后的失败。
二 建国后特赦
1.采取特赦的思考
唐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稳,想要快速的稳定江山就是要让百姓看到唐朝的好处。儒家作为自汉朝开始就官方和民间正统思想的代表,唐朝的法律就必须要与儒家相适应的地方,不然就会引起百姓的不适应。
儒家认为因该以“仁政”治理天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借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体现了儒家的政治观,《为政》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儒家一贯的思想就是劝诫君主要爱民如子不要严苛的刑杀。
不但有思想的引导,还有活生生的例子。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依法治国,制定了全方面的法律,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更是严之又严,过分的强调严刑峻法,导致了秦朝缺失了主根的人文主义关怀,几乎没有赦免,成为了秦朝时期最大的危害。虽然秦二世实施了“大赦天下”,但是病入膏肓,天下间早已对暴秦恨之入骨,无力回天。
唐朝的统治者们吸取了儒家实施“仁德”政治的建议和秦朝暴政二世而亡的例子,在情与法之间追求了一个平衡,就是善用特赦。李唐政权当政期间赦免次数高达四百五十三次没几乎是前几朝的集合,李唐政权在皇室活动和天下灾害两个方面最喜欢进行特赦,太宗和高宗就有二十三次因为天才人祸对天下进行大赦来表达自己的仁爱之心,太宗当政时期居然仅有二十九人。
武后、玄宗期间的盛世期间,更是将赦免次数达到了恐怖的一百六十次,几乎年年特赦,以武后为例,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收买人心,在位期间通过祭祀、封禅等文化活动对天下进行大赦,建立了广泛的群众支持基础,除此之外,武后还将特赦和佛教相联系一起,把特赦作为是响应佛教慈悲为怀的号召,此时佛教广为流传,民间信徒极多,武后的做法让百姓以为她是慈悲娘娘、观音娘娘的化身,因此对武后也是颇为支持。
德宗即位后,面临的是安史之乱的烂摊子,他还算是唐末的明君,想要整治朝政,但是,“奉天之难”给予了他当头一棒,为了安抚叛乱者和拉拢人心,希冀天下归心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德宗也大赦天下,下诏“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不知庄稼之艰难,不察戍役之劳苦,人怨于下而朕不知。朕实不君,人则何罪”,从中并不难看出,在饱受战乱的唐末时期,特赦成为了稳固江山,拉拢人心的最佳手段。并且特赦政策也确实帮助了德宗度过了最为难得的关头,不然他也不可能会被冠以“德”的谥号。
无论是拉拢人心也好,稳固江山也罢,唐朝历代统治者对于特赦的构想其实不免都带有自私的色彩,毕竟,能够成为最高的统治者还是要学会一些表面的功夫。虽然唐朝的历代统治者都能够通过吸收前任和不同时期的思想进行特赦,那么他们一般都是从在哪一些方面来进行特赦会更好的达到稳定天下、收买人心的效果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对有影响力的人进行特赦
2.赦前朝
唐朝建立之后,并没有像一般的改朝换代一样对于前朝馀孽进行大量的血洗,取而代之的是特赦。
武德元年,唐高祖特赦前朝王公贵族,首先封隋恭帝为酅公,对他既往不咎,还从隋朝王室的子孙中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对他们量才使用“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绝。历数有归,实维天命;兴亡之效,岂依人为,前隋蔡王智绩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体现了从人生自由到思想上的全方位特赦,还对隋朝公卿贵族进行了救助。
李渊特赦前朝贵族的做法,首先,稳定了不少从隋朝投靠过来的将领,是他们心安,表示自己对于他们隋朝将领的身份并不在意,成功收买了人心。其次,李唐建国,初期根基并不稳重,天下间还处在隋朝的思想中,李唐特赦前朝王公贵族,让天下百姓对于李唐的新政权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稳定了江山,两全其美。
三 特赦酌情
《唐律议》规定“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无财者放免。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者,不加刑。有人教令,坐其教令者。……,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不但如此,唐朝还严格禁止询问人员对老幼、残疾者进行严讯逼供,一经发现就会判处严格惩罚,充分体现了唐朝酌情赦免一部分特殊之人的罪的情感关怀,也让天下之人感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宅心仁厚,达到天下归心的目的。
李世民当政时期,有一大批人对他忠心耿耿,例如李靖、尉迟敬德等人,其中尉迟恭作为宋金刚的部下,再被李世民击败后原以为自己死定了,谁知道李世民爱惜人才,就特赦了尉迟恭的罪过,收入麾下,在一次宴会中与人发生口角,最后大打出手,还把前来劝架的李世民的表弟李道宗一顿毒打,本来殴打皇亲国戚是要杀头的罪状,李世民只是私底下说了尉迟恭两句,赦免了他的罪过。
尉迟恭也感激李世民从一开始到之后不断地赦免,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拼全力帮助李世民。除了尉迟恭还有大家熟知的长孙无忌,贞观元年,长孙无忌被召见是带刀入殿,看门的侍卫因为长孙无忌是皇帝亲信而忽视了他的佩刀,太宗念及他们二人都是无心之过,免除了侍卫的死罪和长孙无忌的带刀之错。
敢问,这样的皇帝能不让手下之人抛头颅洒热血吗?还有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和宪宗时期的韩愈,一个是慷直为民的谏臣,一个是《谏迎佛骨表》的忠诚,虽然冒犯君主后被贬谪,但是最后都通过大赦回到了朝堂,项以上这些皇帝赦免亲近、有能力大臣的例子不胜枚举,充分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对“情”的把握和利用。
唐代统治者总的来说都是善于运用特赦来增加天下人和身边人对自己好感度的上位者,通过不断的赦免,达到笼络人心、巩固江山的最终目的,明面上来看却是人畜无害,但是尽显腹黑的一面,无数的大臣因为唐朝统治者的特赦而回到权力的巅峰,话不多说,恩情牢记于心自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结:
特赦制度始于汉,兴于魏晋,巅峰于唐。确实,唐代统治者在充分考量了前代人为何失败和汲取了流行思想中的精华,充分发恢了特赦这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政策,只不过是赦免罪过、饶其性命,但是却在受众得心中留下了统治者光明伟岸的身姿,看上去确实唐朝皇帝充满了“人情味”,但是他们的出发点还不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为了稳固自己的百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