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在今天,中国有一个广泛运用词的语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容的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精神。这种精神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代表中国人的慈善精神:如果有人有难,社会各界的人都会无偿伸出援手,传递爱与希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过很多知名的大慈善家,如陶朱公范蠡,他就曾为贫苦之人仗义疏财,堪称中国商人界的慈善鼻祖。

在他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商人走上慈善的道路,他们或捐实物,或捐银钱,还有一些人做了好事却不留名。其中有这样一群商人,他们热衷于公益事业,致富后大力行善,造福百姓,他们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徽商

徽商,旧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他们自宋代开始就活跃在历史舞台,与晋商和浙商等商人群体齐名,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商帮

人们皆言“无奸不商”,商人的形象本就是唯利是图,不重人情的。因此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徽商如此热衷公益事业呢?他们又把钱都捐助了哪些慈善事业呢?

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一、覆盖面极广的徽商公益事业

1.热衷于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更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这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所以徽商的公益事业,首选在振兴教育。

宋濂曾作《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描写的穷苦人家出身的子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无钱上学只能“手自笔录”的悲哀,

由此可知,寒门学子无学可上。此时的徽商如及时雨一般出现,为他们兴办义学,让他们能不用交学费就有上学的机会,替他们请先生,为他们实现人生的出彩搭建舞台。

在明清时期,创办义学这样的慈善方式在徽商界蔚然成风徽商创办的义学遍布大江南北。如黟县商人李彬彦 、婺源商人程耀廷都曾为孤寒子弟创办过义学,较为著名的芳溪义学、碧溪义学等书院都是由徽商斥资创办的。

宋元以降,由于徽商对教育慈善事业的热衷,徽州的书院如雨后春笋似的发展起来。史书有记:“天下书院最盛者 ,无过东林 、江右 、关中 、徽州。”徽商不仅慷慨兴办义学,还不吝资财兴办官学。由此观之,在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徽商也尽了一份力。

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2.热衷于修路搭桥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话糙理不糙。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环境的保护以及交通的发达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徽商想要做公益,自然会将目光投至交通的改善上,毕竟这可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徽商在对交通的改善上可谓尽心尽力,水路陆路皆有贡献

明代绩溪商曹显应父子、歙县富商汪士嘉、婺源商人詹文锡都曾修筑桥梁。曾有一险路名为“惊梦滩”,常有惊涛骇浪,却因是通往重庆的必经之路,商旅之人每每经此,时常忐忑不安,恐有翻船之祸。

后有徽商詹文锡慷慨解囊,劈开险道,使往来之人不再有性命之忧。当地官员为嘉其行,特令此地勒石更名为 “詹商岭 ”。

无独有偶,祁门大洪岭山路两旁的石刻上,也有近十通关于徽商捐资修路的芳名录。这些都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有迹可循的徽商善举。

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3.热衷于救济灾荒

徽商的另一公益事业,是救助灾荒,这也是他们最重视的慈善事业,甚至于许多徽州宗族将救灾恤患写入家法,将这种“善”在家族内法规化

有些徽商平日里节衣缩食,处家至俭,甚至“非筵宴,尝蔬茹,无脓鲜之奉 ”,然而一到国家有难,同胞有难之时,便会慷慨解囊,“辄捐千万缗无所吝”,倾其所有扶危济困。

明万历年间曾发生了罕见的洪灾,洪水似猛兽肆虐徽州全境,祸不单行,随后又有 “疫大作 ”。在此期间,多少徽商毁家纾难,捐出全部家财,设棚施粥,救民于水火。

徽商广行善举,由此可见一斑。我们已经了解到他们把钱都捐到哪些公益事业,不禁更加疑惑,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趋炎附势?还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二、徽商热爱公益事业不仅要“慈善家”还要事出有因

1.盐商的趋炎附势以追求自身利益

探索徽商热衷公益事业的原因,我们得先了解一个史实。

中国古代一度推行盐铁专卖,如盐如铁只能由官府售卖,普通人不可偷偷贩卖。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两淮地区推行纲法。官府会将每年出产的官盐,分成固定的批次交给有实力有声望的盐商,并将这些商人姓名登记造册,让他们获得盐业的垄断经营权,成为民间贩盐的御用商人。

在同等财力的情况下,要有什么额外条件能使经营权落到自己手中呢?公益事业是最好的选择,一来能增加声望,二来能让政府刮目相看,成为“经销商”的候选人,真是一举两得。

通过慈善事业,盐商们赢得了声望,抑或是通过赈灾等提升了当地官员的政绩,获得了官府的青睐,最终达到获得垄断经营权的目的,从而攫取巨额的利润

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2.光宗耀祖,为家门争光

光耀门楣,回报家乡是徽商热衷慈善事业的重要原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徽商们发达后,荣归故里,见到乡亲们无以为生,生病了卧榻不起,却不得医治,怎会不施以援手?

徽商见病者,便“储药物以救其疾苦”;见饥肠辘辘者,便“计月授之粟”; 见衣不蔽体者,则“于冬日授之衣”。这些曾相濡以沫的邻里相亲,在自己衣锦还乡之时,乡亲有难,自己如何能视而不见,相忘于江湖?

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3.奉行儒家思想为行动指南

妇孺皆知,儒家经典的金钱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吃糠咽菜喝清水,弯起胳膀做枕头,心中有正道也会乐在其中;相反,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得财富地位,这是令人不齿的。

因此,儒家亦认为,辛苦劳作换来的金钱地位,如果用作奢侈享乐、声色犬马,亦是对天的不恭敬,恰如此言:“傥来之物,侈用之是谓暴天,吝用之亦为违天,惟其当而已矣”。

因此,许多徽商将儒家的思想当做行动指南,作为自己看待万事万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金钱方面,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们普行善举,热衷于公益事业。

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4.父母之命不可违和动了恻隐之心

古人重孝,孝顺孝顺,欲孝必顺,正所谓“父母之命,不可违”,违则不孝。因此许多徽商的从善动因,有一部分是出自于父母的指示。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曾有黟商洪潮公遗孀江氏,为做慈善而拒绝过寿。

江氏听闻城内外道路年久失修,行人每每经过都要抱怨,给居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于是江氏拒绝过寿,命二子将贺寿之钱用于造福百姓: “尔辈能以历年馀利用修道路,强于为我称觞矣。”两个儿子听了母亲的话,自觉羞愧难当,于是“遵命修治,费至三万金之巨”,城内外的道路再次通畅,江氏才放了心。

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人人都有的同情心是徽商进行慈善之举的原因之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见到受灾难之人有几人能铁石心肠般坐视不理?又有几人能保证绝不会生出怜悯之心?

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总结:

纵观徽商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理由,我们会发现,有人是“无利不起早”,有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使然,有人是为光耀门楣,有人是附庸风雅,有人是“君子喻于义”的潜移默化思想…理由不尽相同,并不能一概而论

热衷公益事业是为利还是附势,徽商为何想要“慈善家”的头衔?

古人云:“善人者,人必善之。”正所谓善良人必有福报。徽商们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理由虽各不相同,但他们振兴教育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开路架桥造福百姓、曾毁家纾难为赈灾救民,他们慈善事业的覆盖面极广,贯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拨开历史的云雾,去掉我们对“无奸不商”“商人唯利是图”的惯有成见,我们会发现,这群“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商人群体,亦有善良而伟大的一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