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有千里之趣。
01
西元1113年4月,
画师王希孟正在完成一项
非常艰巨的任务——为老师献画。
他的老师不是别人,
正是刚刚登基不久的皇帝陛下,
比起治理江山,这位文青皇帝
更喜欢写字画画弹琴。

他成立了宫廷画院,
用“艺考”的形式广招绘画人才,
甚至亲自出题,用“踏花归去马蹄香”5 Y n i : s a !
和“深山藏古寺B . Z M”难倒了不少人。

画院绘画现场
也d 5 ] S K 0许是因为年纪太小,
也许是画技还不够高,
“美术生”王希孟没有入选y , @ } X j F,
但皇帝觉得他有天赋肯努力,
于是经常亲自指导他画画。

这位皇帝不仅画技精湛,还写得一手好字
这幅画了大半年的青绿山水,
是否能受到陛下的青睐,
王希孟心里也没有把握,
毕竟,他还不到18岁。
02
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的年度大展,在所有展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比肩《清明上河图》的青绿山H X x水画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

使用矿物颜料,以蚕丝为载体,
历经千年之后,如今只要打开画k + [ 1 Z X 1 0卷,
就容易损伤画作原貌,美丽又脆弱。
因此连内部的研究人员,
都很难一睹其真容,
这幅画全卷的公开展出,
算上这一回,也只有3次。

工作人员正在展卷
你一定和非凡君一样迫切地想知道:
原画到底有多惊艳!
03
但如果真有机会亲眼看到这幅画,
对它的第一印象一定是:
长和绿!
《千里江山图》全卷纵51.5釐米,
横1191.6 4 u - b v5釐米——差不多有4层楼高,
长度是《清明上河图》的2倍多。

之所以那么“绿”,
是因为画师使用了蓝铜矿和孔雀石,
研磨出的石青、N q T石绿作为主色。

蓝铜矿和孔雀石共生
除了“长”得气势磅礴,w + m v Z R“绿”得爽朗富丽,
它的构图也疏密有致,气势连贯,
非D c q常符合山水画中的“三远法”,
在这幅画中,你能感受到:
山峰巍峨之高远;

层峦叠嶂之深远;

缥缈开阔之平远` u . J;

虽为长卷但细节依旧逆天,
每一笔都精心描绘。
树叶有深浅明暗的变化。

村落里房屋和长9 n r @ X ; n ( N桥造型,
都刻画得十分精致。


人物则活跃于其中,
或劳动耕作或休憩娱乐。


甚至连载货量不同的船吃水度不同的细节都描绘了出来。

“一步一景,咫尺有千里之趣”,
和《清明上河图》的写实不同,
《千里江山图》中的风景,
只存在于画师的想像T v N C K ! *中,
却也能如此精妙,如此动人。
“一V o 3 ^ I _ l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 o 7 , J o n ;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
而这, U ] ;幅名垂千古的鸿篇杰作,
完成仅用了半年,
它的画师,也不过18岁。
04
政和三年的春天,皇家园林新延福宫的落成,让宋徽宗赵佶龙颜大悦,更让他高兴的还有P M . s画院弟子王希孟献上: $ Z的长卷
整绢一匹徐徐展开,
画上有山峰起% | & ] ^伏D Q I [ Q K n 8、江河浩淼,
也有亭台楼阁、渔村野市之景,
笔法精湛,有诗意、有理想、有野心,
这几乎就是他梦中的锦绣河山了。

他后来将画赐给了大臣蔡京,
这d . # S位著名书法家在画上题跋道: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7 l Y ? r J之而已。”

蔡京题跋
这是王希孟的名字第一次,
也几乎是最后一次,
出现在历史长卷之上。

他只活了20岁便撒手人寰,
有人猜测,他为了完成这幅画,
呕心沥血而伤身早逝,
有人说,& e t y ` + 4 |这是慧极必伤天妒英才。

王希孟 像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帝王最终沦为异族的阶下囚,山河被揉碎,但这幅画却被保存了下Y w F I z来,流传到了现在。
再没什么帝王皇权,什么盛世美梦,勤奋的画师年少至远,心无旁骛地创作。于是千年后细细看去,《千里江山图》里活著一个18岁少年的灵魂

在《千里江山图》中, C ] s s O o *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陈丹青《局部:千里江山图》
如果无法亲临故宫现场,
就把手机横过来,l U g Q . s $ ~
仔细欣赏一下这幅旷世杰作吧。










最后再来看看陈丹青如何解读# r / * x E @ [《千里江山图》。
陈丹青曾这样评价王希孟:“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著做加法。
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