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来源有二:一曰造化,二曰生活,欧洲造型艺术以“人”为主体,故必取材于生活,吾国艺术以方家水准等观,且自王维建立文人画后,独尊山水,故必师法造化。是以师法造化或师法自然,已为东方治艺者之金科玉律,无人敢否认者也。但师法造化,空言无补,必力行乃见效。一如吾先圣、先哲留遗几许名言,但不遵守,亦无补恶风浇谷。且恐有歪曲其意义,假借之而为乱阶者,比比是也。至于艺术中之绘事,若范中立久居华山,其画乃雄峻奇古;倪云林、黄子久生长江南无锡,故所作淡逸平远,何者?皆师资所习见之造化,忠诚写出,且有会心,故能高妙也。以时人论,齐白石翁之写虾蟹缕蝈及棕树芭蕉,俱成独诣,自有千古。夫写虾蟹蝼蝈、棕树芭蕉至美,已可千古;则造化一| 5 s Z . Z !切无不可引用而成艺术家之= X (不朽者,此事之至明显者也。张大千先生之山水不愧元明高手,惜有一事,彼乃蜀人,而未以蜀产之大叶榕树) = ~ 9 V r q s i入画,因蜀中自古少山水大家,粤湘亦少,因画中未见此树,而此树实是伟观,非止其功荫庇劳人而已。+ Z K / O @北平自古亦少山水大家,因之其所产白栝巨柏、亦未见于画中,但团城大梧、公园古柏,俱是天下至美之物。吾人既习焉不察,固然奇怪,而画家亦习焉不察,则非麻木而何?!而必乞灵于枯竹水石、果3 } 4 N香蕉,直天下之不成材者矣!

故师法造化既是至理,应起力行,不必因为古人未画,我便不画;古人决无盘尼西林,若今日之顽固者u w b X b l R倘患腹膜炎,遂可听其死去,有是理否?抑范中立、倪云林辈,苟生长北平,恐早即画成多种白皮松作矣。北平之所以成为文化城,正因其生活丰富,此丰富之生活乃画家之不尽泉源,如城居劳工、c ^ ?近郊农夫、优孟衣冠、街头熙攘、穷酸秀才、豪华侠客、红杏在林、碧桃满树、骆驼出塞、鹰隼盘空、牡丹成畦、海棠入梦、更夫扫雪、少女溜冰、白领赓鸣、金鱼荡漾H / H + w & f,无在而不可以成佳构、创杰作,何必定走访故宫博考收藏,取象于宋元皮毛,乞灵及赵董骸骨耶。日本逐臭之夫,又以西洋狗矢特置中国艺坛,故其影响甚为恶劣。不佞初到,正做h / d _ 1 i廓清荡涤之工,渐期纳入正轨,倘多豪杰之士,定继欧洲代兴。大丈夫立志第一,继往开来,吾辈之责,幸除积习,当仁不让,v A w 9 F凡我同道,盍兴乎来。


【注析】
此文发表于1947年3月27日的《华北日报》,距@ ! |徐悲鸿1946年8月正式就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仅半年多,因此称“初到”。
此文从师法造化的角度品评古今画家,与从其他角T - )度6 Z / [ _ k的品评略有出入,如对一向认为“惟衍淡味”的倪云林的肯定和对一贯赞赏有加的张大千的批评等等。徐悲鸿本人的确自在北平见到古柏后,根据观察写生创造出一套画古柏的独特程式。但北平更具特色的白皮松,他还是主要用油画表现的,至于城G M + T c l居劳工、近郊农夫、优孟衣冠、街头K ; P熙攘、少女溜冰等等也R a a i =均未出现在其笔端。究其原因,简单地说,一是中国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和独特的精神追求,使其对题材不可能做到油画那样的无所固限,即不是所见任何事物皆可入中国画;二是水性的墨和吸水性强的宣纸,| # ( - | s造成写实性造型和书写性笔墨与工具性笔墨性能之间兼顾的困难,因此每一个中国画大家都必须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摸索中创造出落笔落墨的套路或程式才能有成I 6 @ C,徐. . ) / . i悲鸿画马是这样,齐白石画虾、黄胄2 K / $画驴等无一不是这样,而程式创造的漫长与艰难,又势必造成每个画家擅长题材的有限性,这一点与覆盖性强的油画是绝然不同的。熟悉中国画创作过[ x 0 c + ? ? X ]程的徐悲鸿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他自己也不以“能”见长,他的此番论述也未必完全客观,方式未必恰当,但他所指出的中国画缺乏真正的师法造化精神、漠视身边活生生的事物、不做表现新题材的努力和尝试等普遍问题,还是正确的,对发展新国画是有重要意义的。
注析|华天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