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谢时臣《山水中堂》绢本挂轴 赏析之一
谢时臣自号“樗仙”,源自《庄子》。“樗”俗称臭椿树。谢氏以“樗”自称,似有自谦自嘲之意,其后加一“仙”字,又可看出他对于自己有较高的期望。作为活跃于十六世纪苏州的一位职业画家,谢时臣在当时与文征明、周臣、唐伯虎等交游,在艺术成就上似乎有著更高的追求。
明代涉及艺术的文献中有多条涉及谢氏的评论,如徐沁《明画录》中记:“颇能画屏障大幅,有气概而不无丝理之病,此亦外兼戴吴二家派也。”;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七:“谢时臣,号樗仙,吴人。善山水,得沈石田意而稍变焉。笔势纵横,设色浅淡,人物点缀极其潇洒。尤善于水,江潮湖海种种皆妙。”
此幅山水作品,绘写了群山之中的一处人间胜境。画中近处山崖如削,上有古树苍苍,下则山石嶙峋。其下有一人家,两个样貌高古的人,正围坐于榻下。屋外则可见溪流潺潺,只见古松耸立,两只仙鹤闻声而来。画面深处,其下散落著几户人家。其后则见远山高拱,直插云霄,更加凸显出画面之幽深奇崛。
此画笔墨浑厚,刻画细致,画中景象之幽美,人物之脱俗,令人自然而然想起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画中所写的,也俨然一派“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