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好想去成都走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是五一游玩的好时节,北京故宫、昔日长安、江南水乡,无疑都是游人的向往之地。若是在几千年之前问及王羲之最想游玩之地,毫无疑问必是成都。
“书圣”王羲之最想去的地方为何是成都呢?他的草书代表作《十七帖》是最好的答案。
《十七帖》是王羲之历经十四年而写就的一组书信,其中十九封是写给他在蜀地为官的朋友周抚,其内容多为询问成都的山川景物、人文教育等。其间对成都的镌骨深意,可见一斑。

《成都帖》
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 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王羲之自从在京都见过诸葛显,问过成都的相关事宜后,知道成都的城池、门屋、楼观,都是秦时司马错所建,这些无疑又加深了王羲之对成都的向往,以至于写信向好友周抚求证,来增长他对成都的见闻。王羲之对成都的向往喜爱,呼之欲出。

《清晏帖》
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
从周抚的信中得知,成都天朗气清,风景尤好,且收成颇丰,特产又是独一无二。山川景色更是令人向往,古今以来皆是著名胜地,如此佳地又怎能不令王羲之神往,心生一览之念。

《蜀都帖》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悉。悉彼故为多。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本来就对成都的景色尤为贪恋,看到周抚信中所写成都的奇山异水,王羲之觉得扬雄的《蜀都》,左太冲《三都》,都没有周抚写的详尽。
蜀中的山水更是引得王羲之欲往成都一观之意更浓,等待能去成都的时间令王羲之度日如年。
想到能与周抚同游成都,登岷山、峨眉,然后乘兴而归,此无疑是盛事一桩,一谈及此事,王羲之的心已飞越到了成都。

《胡桃帖》
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岷山、峨眉已令王羲之魂牵梦萦,辗转难眠,恨不能去成都一解思念,还未能成行,周抚又写信告知王羲之成都的胡桃甚好,他可以为王羲之准备种子。
王羲之种出了来自成都的胡桃,并喜爱著种果树,这无疑是对他不能驻足成都,去细细观看成都的一种慰藉,藉以种果树而聊以遣怀。

《汉时讲堂帖》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 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风景如画的成都,天气尤好,岁月安然,时刻吸引著王羲之的关注。王羲之得知成都有汉时的讲堂,急欲想知道是汉朝的哪位皇帝成立的,知道画上的三皇五帝皆有。画又精妙绝伦,很值得一观。
因此,询问周抚是否有精通作画者,想要从画中观赏一下成都的讲堂。由此可见,王羲之不仅喜爱著成都的人文景观,对成都的教育更是尤为关注。

《盐井帖》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对成都的关怀可谓是深入王羲之骨髓,便是成都有无盐井(盐矿,四川省自贡)、火井(古镇的天然气),王羲之也欲一一得知,不惜写信向好友问询。
成都的风景美不胜收,城池、物产、讲堂、山川,无不令王羲之辗转难忘,却终身未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