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了三个字,让北魏沉寂五百年

世间万千事都有一个定律,但只要是专业人士说的都会给事情下一个定论,这个定论足以促进事情向前发展,也可以使它停滞,专家的影响力大致如此吧!

黄伯思对北朝书法的见解

北宋晚期也有一位这样的专家,他叫黄伯思。是北宋晚期重要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对书法造诣极高,著有《法帖刊误》、《东观馀论》等。黄伯思自幼聪颖,日诵书千馀言,复述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如太学,成绩屡站上游。

他说了三个字,让北魏沉寂五百年

黄伯思学问自通,对《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宫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黄伯思好古文奇字,对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能辩证是非,文字功夫相当了得。

他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笔笔精妙,诗画精通。黄伯思曾在《东观馀论》中说道,“后魏、北齐人书,洛阳故城多有遗刻,虽差远古,然终不脱毡裘气。文物从永嘉来,自北而南,故妙书皆在江左。”

北朝南方书法精神

所谓书法有“毡裘气”是说,书法作品中质朴古拙多逸雅之韵少。“毡裘”一词的早期意思本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毛制成的衣服,后来借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其君长,也泛指汉民族以外的异族。

他说了三个字,让北魏沉寂五百年

“毡裘气”,这一说法是相对于魏晋时期以王羲之和王献之为代表的书法而言的。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这样记述到王羲之留下的言语:

“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君学书有意,今相与草书一卷。”

这说明王羲之早已在书法中追求其韵致,并且对后来南北朝的书法影响深远。

北朝时期北部政权由少数民族统治,大多数人无心于书画。而此时的南方出现了书法的鼎盛时期。南北书法文化形成了强烈对比,北朝书法自然也沉寂了。

他说了三个字,让北魏沉寂五百年

南朝书法,上承东晋王羲之遗脉,下启唐代书法盛世,在书法史上有著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断推动书法向前发展。

黄伯思的这一说法,就给北朝的书法作出了一个定性,认为这些书法缺少逸雅之韵,不能被传承,于是,人们将黄伯思的这一说法持续了500多年。直到清朝中期,一些学者才开始关注北朝书法。

北朝北方书法现状

北朝时期的书法究竟是在怎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又是以怎样的形态出现,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对它漠然置之呢?

他说了三个字,让北魏沉寂五百年

纵观古昔,历史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时期的辉煌历史也决定著文化的繁荣昌盛。南北朝时期,北方由少数民族统治,文化低落,民族之间存在著巨大的差异。那时的文人以汉族居多,可无奈无法与少数民族政权抗衡,文人之气萎靡,亦不敢明目张胆地宣传汉族文化,由此可见,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少之又少。

北朝著名书法家有江式、卢渊、卢玄、崔浩、颜之推等,他们都是书法世家,上承祖训。江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著有《论书表》。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书法艺术成就:

他说了三个字,让北魏沉寂五百年

“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埤仓》、《雅》、《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值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

即使时局的波动万千,但文人面对北朝书法的日渐沉寂,他们仍然怀抱著振兴北朝书法的旗帜。而颜之推是从南方南梁投靠到北齐的,由于长期生活在南方,目睹了南方书法的繁荣景象,在看到北齐书法的没落后,在《颜氏家训》中为自己的后代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馀俗,相与事之,帮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

他的意思是,书法这门技艺没必要学得太精深,否则就要能者多劳,智者多忧,而感到累赘。

江式认为自己是书法世家,理应为书法作出自己所能。而颜之推对书法前景失望,并告诫后代子孙不要将书法作为事业。这一正一反的事例,足以证明北朝书法的衰败景象。

他说了三个字,让北魏沉寂五百年

北朝书法出现没落景象,并没有将书法的辉煌所埋没。500多年以后,北宋初期的文学家欧阳修就在考古中略有讲述。而北宋末期的黄伯思又给北朝书法下了定性,继续让它尘封了五百年。直至清朝中期,人们在书法碑意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挖掘前人的书法踪迹,从中找寻碑帖艺术创新之路,北朝书法终得以被大众知晓。后世人们将再一次深刻感受千年书法文化历史所绽放的荣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