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道歉信(文言版)
文言版:
与北大诸生书
三月二十,西历五月五日,北大国子监祭酒林建华,谨致书于诸生:
仆窃不逊,近自出以不意之辞,而谬言于众曰:“立志,立鸿浩志。”天下人闻之,无不骇然,且口诛笔伐者甚繁,于时三省吾身,读诵再三,乃如意也。
然流言既兴,且有不可遏制之势,此仆意料之外也。古人云:“遇一井而堕之,犹见谅于人,三而落之,则虽己不能宥之也。”
仆践居太学之首,固当以学识名焉。言辞凌于匹夫之上,而行为礼于士大夫。
今也不然,一旦失言,笑于同窗,讥于后辈。虽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仆之短也。
当仆之负箧从师也,适文革略于中华,百废迨举。初,无笔耕之用,无记事之资,穷乏若此,学业荒夷,岂匹夫所能知焉。
且仆居内蒙某农场间,人丁固少,去市井数十里。每往市井求学,辄行于险阻,至于披星戴月而归者。
今之视昔,何其哀也!不论缺衣少食,而互联、书籍亦难寻尔。近自吾书付梓,名曰: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
其中云:
文革始至,吾事小学,经年少书籍,师长忧余侪之不幸也,乃引《语录》、《老三篇》授之,且余皆读《毛选》,故青年得不废者。时有《矛盾论》、《实践论》风靡于世,学再三。通其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次矛盾云云,至于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今能成事,亦仰此焉。
仆虽不幸,亦大幸也,何哉?
丁巳(1977)年会试,文章占八分,而文字语法共占两分,不然,何以入北大?将临大试,方学语法,乃识主谓为何物。尤厌之,因以外语不行焉。
仆既为此书而告于诸生,稍无故意辩护之私,而惟幸诸生知仆之丹心也。祭酒固不为完人,谬误难免。另,上述之言论及书籍,皆出自仆手,其中韵味、意义,望诸生深悟也。
故仆思之: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且以余之春秋,于须臾间骤学其词,则恐非不能也。
仆以为最不幸者,乃仆之小谬而成天下人之大过也。
余则曰:“价值固不起于忧虑质疑之间,斯所为者,乃束步自封而扃前行之途也。吾侪所能教诸生者,不过信心也,勇气也,行动也。”
会天降暑,而自为书以寄诸生,妄驱燥而寒心焉。不罪不罪,无复言尔。
原文:
亲爱的同学们: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
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
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
“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
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