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科举舞弊案——戏子乡试第七,一品大员被处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自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百姓对于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句流传于世的俗语体现的不仅是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热爱,更多的是他们对于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的无限追求。而一旦与金钱利益和社会地位挂钩,科举考场就显得不那么单纯,科举舞弊应时而生。

清代第一科举舞弊案——戏子乡试第七,一品大员被处斩!

科举舞弊必然是被人诟病和唾弃的,可科场上依旧有考生愿意铤而走险,有时甚至还牵连到了官场上的官员。

清代第一科举舞弊案——戏子乡试第七,一品大员被处斩!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舞弊方式仍五花八门。枪替、冒籍、夹带等等都属于低级手段,在科场舞弊的数种手段中,“通关节”是最常见也是最难禁的,何谓“通关节”?其实就是“走后门”,买通考场相关官员为自己在考场上提供便利或者在评分环节放水,使其顺利入仕。今天我们要讲的清代科举舞弊大案之一的“戊午科场案”中丧命的一品官员柏葰就是由于“通关节”徇私舞弊被处决。

清代第一科举舞弊案——戏子乡试第七,一品大员被处斩!

此次科举舞弊案前后共有91人受到处罚,其中包括柏葰在内的5人被问斩,7人被革职,牵涉之广可谓空前绝后。追溯这起近百人受到牵连的“晚清第一案”的开端——谁能想到是一位无足轻重的“戏子”呢?

清代第一科举舞弊案——戏子乡试第七,一品大员被处斩!

咸丰八年(1858),十月,三年一度的乡试揭榜。榜单前的围观群众惊奇地发现,前十中居然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名伶平龄,这可不得了了!在清朝,登台唱戏的旗人可是不务正业的下贱之辈。

遭人厌恶的下贱之辈竟然榜上有名,立刻引起广大群众的热烈反响,一场对科考黑幕的猜想和怀疑的讨论就此展开。御史上书咸丰,弹劾平龄“朱墨不符”,意思是平龄的卷子很可能已经被人篡改或掉包,要求对平龄进行复试。

清代第一科举舞弊案——戏子乡试第七,一品大员被处斩!

咸丰十分重视,下令彻查。

当时担任乡试主考官,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的柏葰自然难辞其咎,原本他已经做好流放边疆的准备,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罪罚远远不止流放边疆这么简单,究竟他命运的过山车会从巅峰俯冲至何处呢?

清代第一科举舞弊案——戏子乡试第七,一品大员被处斩!

在审理平龄案件中,又牵扯出多起科举舞弊案,其中考生罗鸿绎与阅卷官员浦安勾结,提前约定标记暗号通过评卷放水来博得高分。可在改卷期间又出了偏差,主考官柏蓓发现后,命人将罗鸿绎的卷子撒下。浦安知道后,通过柏蓓的家人拜托柏夜将罗鸿绎的卷子留下。柏莅最终留下了罗鸿绎的卷子,收下浦安送来的16两银子,就是这16两银子,坐实了他徇私舞弊的罪名。

最终,朝堂上柏葰的对手肃顺、载亘等人以“取世大典,关系至重”为由主张斩决柏葰,咸丰含泪判处这位半生托付于君的老臣“斩立决”。

清代第一科举舞弊案——戏子乡试第七,一品大员被处斩!

被斩决的柏葰因此成为了清朝科考舞弊案中被判决的官职最高的官员。后世有学者回看历史,有人说,柏葰罪不至死,他是被朝廷权力的斗争漩涡和人民对科举舞弊的深恶痛绝推到了历史的一个风头浪尖上,不得不死。

纵观他的一生,功远大于过,可惜最终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