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个人,彻底葬送唐朝气数,他本可成就霸业却转眼成空
#423头条知识节##不可错过的好书#
一首诗一个人,彻底葬送唐朝气数,他本可成就霸业却转眼成空
他本是一代神童才子,却屡试不中,最后变成屠戮狂魔断送整个唐朝
还记得2006年由张艺谋执导,周润发、周杰伦、巩俐和刘烨主演的那部《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吗?
虽然这部电影改编自曹禺的话剧《雷雨》,但是电影名和故事背景却是出自一个人的一首诗,那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屡试不第,著诗立志
公元820年出生于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的黄巢背景深厚,家庭条件在当地相当富裕,是有名的盐商世家,富甲一方。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黄巢更是自幼聪慧,五岁就能对诗,小小年纪便留下一首名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芯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仅此一首就将黄巢神童之名传扬的人尽皆知,此后成长中,黄巢更是文武双全,精擅骑射,文墨娴熟。可想而知,有这样的身份背景和实力,黄巢自然胸有抱负,希望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可是,上天好像在和他开玩笑,成年后的黄巢屡试不第,无论怎么努力他就是考不上进士。

自视甚高的黄巢因此认定自己空有抱负却怀才不遇,心胸狭窄的他甚至将种种人生挫败归咎于朝廷的腐朽,对科举制度更是充满了愤懑,正是在最后一次落榜后黄巢怒从心中起,为宣泄心中愤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自古以来菊花便代表着高洁、淡雅的品性,但在黄巢这首《不第后赋菊》中,菊花却被赋予一种肃杀与血腥之气,而非英雄豪迈的大气。或许正如字如其人,诗以咏志也能看头一个人的人品与格局,我们但凡了解到黄巢后来所为所为便会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残暴不仁,败亡身死
公元874年(干符元年)唐朝各地水旱灾害不断,黄河南北两岸庄稼几乎全部绝收,朝廷财政紧缺赈灾不力,地方官府强逼百姓缴租纳税,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声势浩大的王仙芝起义爆发后,黄巢便与兄弟子侄八人响应起义,提出“天补平均”的口号揭竿而起,短短时间就坐拥数万军队。
公元877年(干符四年)二月,黄巢带领军队采取流窜作战方式先后攻陷过各个地区,并在次年王仙芝起义被镇压,王仙芝身死后,黄巢接收所有农民起义势力,号称“冲天大将军”,先是围困广州,抢掠外国胡人钱财作为军饷,又很快攻占洛阳,西进潼关。在这一阶段,黄巢和他的军队可谓爱民如子,甚至因此获得“率土大将军”的美称,所过之处于民秋毫无犯,军纪严肃,得到很多下层百姓的欢迎。

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率军攻陷长安城,建立大齐政权,直接动摇了唐朝统治,断尽了唐朝气数。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原本声名不错的黄巢和他的军队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却就此变了质,变得和原先的朝廷一样腐朽,当初起义时喊得响亮的口号“天补平均”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不思进取,甚至像强盗一样在长安街头烧杀抢掠。当时有人题诗讥讽当了皇帝就变得残暴不仁的黄巢,黄巢派人搜查无果后竟然索性将长安城中三千多名无辜的儒生锁拿砍头,比秦始皇焚书坑儒还狠。

此后在唐朝军队的猛烈进攻下,长安短暂失守,黄巢夺回长安后更是迁怒长安城百姓,不仅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还杀尽长安城中八万多名男丁,长安城一时间血流成河。
公元884年六月,长安城被唐朝军队再次夺回,败退的黄巢转而攻打陈州,军粮不足时竟然丧心病狂地抓捕普通百姓充作军粮。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记载,黄巢军队将抓捕到的男女老少悉数做成肉酱,充作军粮,这种吃人军队先后祸害了陈、许、汝、郑等十几个州,最终在唐朝藩镇将领李克用和朱温等人的进攻下被剿灭于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黄巢也被杀死在军中。

据史料统计,从一介书生私盐贩子到农民起义军领袖,再到后来的杀人魔头,前后有将近八百万人在黄巢及其军队的屠刀下丧生,还有数十万人被他的部下当做军粮吃掉。
很难想象,写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诗句的才子最后竟然变成一个杀人狂魔!一方面是应该是唐朝盛行的诗词文化熏陶的少年黄巢,让他成为一个诗人,但是另一方面黄巢性格狭隘目光短浅最终导致他走上了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