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临终前要李鸿章“拥兵自重”,李鸿章没听懂,最终害惨中国
曾国藩临终前要李鸿章“拥兵自重”,李鸿章没听懂,最终害惨中国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李鸿章是晚清朝廷最后的支柱,但实际上两人的关系却是师生,李鸿章一直以曾国藩的门徒自居。不论是创建淮军,还是兴办洋务,李鸿章都是按照曾国藩的治国理念在执行。
但是,1872年曾国藩临终前将李鸿章叫到跟前面授机宜,这番临终话语李鸿章没听进去,直接导致了晚清朝廷的没落。
曾国藩临死前对李鸿章说了什么?
1872年,垂垂老矣的曾国藩弥留之际强撑精神对李鸿章嘱咐,要他无论如何掌握、强大自己手中的淮军,绝对不可以重蹈覆辙像自己一样裁撤湘军,导致自废武功,任朝廷宰割,不仅剿捻无功,还备受挫辱。
为什么被誉为清廷擎天柱的曾国藩会对李鸿章说出这样一番要他“拥兵自重”的话来?
无他,这个是经验之谈、老成谋国之策。
第一,自入主中原以来满清朝廷便秉承满汉大防的国策,提防汉人统军,直到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起义愈演愈烈,腐朽不堪的满清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不堪大任,这才有了曾国藩等人组建团练创建湘军的结果。但是,在攻陷天京、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湘军遭受满清朝廷猜忌,为了避免内战消耗,便宜了虎视眈眈的列强,家国为先、深受儒家忠君报国思想熏陶的曾国藩遵照朝廷命令,裁撤湘军,直接导致了剿捻屡战屡败徒劳无功、国家军事实力大损。
第二,裁撤湘军后,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过与满清掌权者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直接接触的感觉。他认为慈禧太后擅长政治斗争,但治国、治军之道却难以恭维;而恭亲王机敏有馀雄心不足,难堪大任。在曾国藩看来连掌握国家大权的人都如此不堪,还如何拯救腐朽的朝堂、尸位素餐的朝臣?那时他才相信了1876年与幕僚赵烈文讨论时局时赵烈文所言“朝廷中枢完全朽烂”的看法,更惊惧于赵烈文“满清50年内必亡”的判断。他并非可惜这一满清政权的灭亡,而是惊惧于四万万国民将陷入难以挽救的水深火热当中。
因此,在曾国藩看来若要避免中国被列强入侵,依靠不了朝廷,只能淮军的强大,只能依靠汉人文臣武将的崛起。曾国藩告诫李鸿章必须吸取教训,“拥兵自重”,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攻击与抹黑,只准加强淮军,决不能削弱,这才有了临终前那一番面授机宜。
曾国藩临终对李鸿章面授机宜,可惜李没听懂,最终害惨了中国
李鸿章听进曾国藩的话了吗?
用强大的淮军来护卫中国,避免中国任列强宰割,这是曾国藩临终前能想到的最后的保国良策,那李鸿章听进去了吗?
李鸿章听进去了,但是,他没做到。
比如李鸿章为了加强淮军的战斗能力,砸下真金白银购买战舰、雇佣外国海军教练,处处给淮军制造优渥的条件和环境,打造出了一支貌似强大的陆海军,但实际上淮军的军事实力仅仅浮于表面数据,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的军队根本就承受不住一国重望,最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彻底葬送了大清绝地翻盘的机会,也将中国四万万民众推入了深渊。
李鸿章没听进去,他重蹈覆辙了。
李鸿章为了加强淮军,组建了北洋水师,但是北洋水师自成军第一天起就遭遇了朝臣无尽的弹劾,甚至引火烧身,李鸿章一度被骂滥用职权、中饱私囊,有拥兵自重、造反谋逆之心。
为了消除朝廷猜忌,也为了声名权力,李鸿章违背了曾国藩的遗命。虽然没有裁撤淮军,却无异于重蹈覆辙。比如为了修建慈禧太后的颐和园,李鸿章对海军总务大臣奕挪用海军军费的事情听之任之;比如帝师翁同龢颐指气使恶意克扣海军军饷的事情,李鸿章不敢怼他等等。
李鸿章这些“懦弱”的表现,致使北洋水师从1889年后再没添置一艘船、一门炮,甚至于中日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用的炮弹竟然全部都是劣质产品,别说打不响,打到了日本战舰也造不成杀伤力!而淮军的陆军表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面对日军的入侵,一触即溃,刷新了军事历史上的滑稽程度。
可以说李鸿章当了一辈子晚清朝廷的“裱糊匠”,却总是在修修补补,虚有其表。军事上的一败涂地直接导致了满清朝廷在《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之后彻底万劫不复,连带将中国也拉入深渊。
个人认为,李鸿章其实根本就没听懂曾国藩的话!曾国藩要他“拥兵自重”其实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拥兵自重!只有推翻腐朽的晚清朝廷,另立干坤,才能拯救这个国家与民族,但是,很可惜,身在时代悲剧之中的李鸿章只是能臣、良臣,却并非枭雄、权臣,他没有真正听懂老师的教诲。
可惜了曾国藩临了对他的谆谆教诲,曾国藩自己吃过的亏当然也不希望自己的徒弟再次走他的老路,可惜种种原因吧。或许在曾国藩心里,他一生的败笔也是太过于听清廷的话,把一手建立的湘军裁撤了。临终了才会教他的得意弟子李鸿章要拥兵自重,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子!
曾国藩为官一生,给人印象太过完美了,很难想象他临终竟会给李鸿章提这样的建议,或许我们不是真的了解曾国藩!
推荐你这套《曾国藩传记》,逐年记录曾国藩61年的人生,真实完整的展现他的一生。千古完人曾国藩也是不完美的,他也有他的无奈和挣扎,这本书都讲透了!
喜欢的,链接奉上,点击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