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晚清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却也人才辈出,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皆是当世人杰,尤其在政治领域、军事领域影响最深者莫过于曾国藩、袁世凯两人,前者为满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有力挽狂澜之功;后者为民主共和逼迫清帝退位,有干坤再造之功。

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同为晚清一朝汉臣之顶峰,有人就好奇,为什么曾国藩手握20万大军宁愿裁撤了也不敢造反;反而是手中只有北洋六镇7万军队的袁世凯敢强硬逼迫清帝退位,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袁世凯7万人就敢逼清帝退位,为何曾国藩有20万湘军,却不敢造反

第一:曾国藩是儒官讲忠义,袁世凯是赌徒讲利益

曾国藩不敢造反,与其信奉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其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以“忠孝节义、礼仪廉耻”为核心思想,一生将之贯彻始终,尤其在其声名的巅峰“镇压太平天国”中,他打的便是“捍卫儒学纲常伦理”的旗号,若是悍然造反,岂非言行不一、自掘根基?

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另一方面,曾国藩生性保守、谨慎,是一个治国能臣,但是失于魄力、野心不足,绝非一个合格的造反家、野心家,宁愿成为名臣也绝不做乱臣。

袁世凯则恰恰相反,他不是儒学信徒,也不是黄老学徒,他崛起的时代是晚清最衰微、腐朽的时代,他得以爬上高位是因为自己“敢搏命,抢利益,重结果”的赌徒思想,而非得益于封建王朝的人才选拔机制。

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比如朝鲜甲申事变,清廷畏手畏脚,当时镇守朝鲜的“兵痞”袁世凯直接率领1000多名新军部下杀进朝鲜王宫,暴打日军,擒拿人质,从而成为当时清廷新军中的名人,深受新军爱戴。而后他一路爬上高位,不论是戊戌变法期间出卖光绪帝投靠慈禧太后,又或者后来倒向民主共和逼迫清帝退位,他都是一个只讲利益得失的赌徒。

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第二:曾国藩的军队山头林立,袁世凯的军队唯命是从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的湘军达到了12万人的规模,如果再加上其他汉臣如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曾国藩集团的兵力超过20万人。

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

不论是李鸿章的淮军还是左宗棠的楚军,都不算其嫡系部队,他们听命的是清廷,而非曾国藩。就连曾国藩一手创建的湘军内部也是山头林立,各有各的算盘,比如湘军头号大将鲍超给朝中上折子一直自称“奴才”,深刻打上了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大力宣扬的“忠君爱国”之思想,而曾国荃、彭玉麟等人与曾国藩是兄弟、朋友、同僚,曾国藩要反,他们却未必会跟。

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袁世凯不一样,他的北洋六镇新军从来都不讲忠君爱国,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吃袁大人的饭,穿袁大人的衣”,袁世凯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只听袁世凯的命令。

比如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派驻的陆军大臣荫桓根本调遣不动北洋六镇新军,反而,袁世凯一句话,让北洋六镇新军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不论是刚开始的镇压革命,还是后来的逼迫清帝退位,都是如此。

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第三:曾国藩时代清朝民心仍存,袁世凯时代清朝民心尽失

曾国藩时代,清廷仍有两百年统治的馀威在,牢牢掌控着地方乡绅势力的支持,甚至于分散各地的一百多万清军也大多都掌握在满清贵族手中,曾国藩若造反,赢面很小。

不管是手下小农主义毫无民族大义的湘军,还是有政治利益之冲突的左宗棠、李鸿章部,都不会支持曾国藩造反。而且曾国藩在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损害了大批官僚、乡绅等地方实力派的利益,失去了造反的根基。

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袁世凯时代,清廷被列强轮番吊打,经过一系列战败、割地、赔款早已经将自身的统治威严消磨的一干二净,说是民心尽失也不为过。此后,慈禧太后又妄图将地方权力全部收归满清贵族手中,得罪了上至汉族封疆大吏等实力派下至地主小民等大批的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非常尖锐,袁世凯要造反可谓是一呼百应,也难怪于眼光老辣的孙中山会找袁世凯合作,将清廷从统治位置上一下子掀翻在地。

为何曾国藩20万军队不敢造反,袁世凯7万兵马,却敢逼清帝退位?

简而言之,比较个人性格、掌握的军事力量、不同时代的情况之后,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的20万大军只是银样镴枪头,缺乏造反的利益驱动,更没有造反的信念,曾国藩是他们的利益代言人,却并非他们的主人。

而袁世凯不同,他手中虽然只有7万兵马,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唯自己的命令是从,有枪有人,如此袁世凯才有底气得到地方势力派和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说反就反,轻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