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让张艺谋获得国际大奖的小说,对为什么活着最好的诠释
衣食无忧富二代,却被生活夺走家产和妻儿,张艺谋拍他获国际大奖
以前读余华老师《活着》这部小说只觉主人公太苦,但最近再拜读发现了一个道理:活着虽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竭尽所能给自己找条“活路”。

徐福贵坎坷的一生苦难好似平淡却又别样滋味,一别青春,二别父母,三别红尘,人生路漫,谁都会离开,就和任何事都会结束是一个道理,告别才是人生的常态,没有人不恐惧离开,但是恐惧却最没有用处。

《活着》,让张艺谋获得国际大奖的小说,对为什么活着最好的诠释
前半生花光了运气,后半生他用一次次绝望来活着
徐福贵是个坐拥百亩良田家有钱财的富二代,生下来就在父辈的荫庇下吃喝不愁,顺风顺水,花钱大手大脚,染上黄赌毒多个恶习,后来每天滚在烟气缭绕的声色场所,家产只出不进,于是败光了良田和豪宅后,徐福贵一家不得不搬到了茅草棚,全家的状况一下子跌落谷底。

老父亲眼见大半辈子的积蓄就因为一个不孝败家子悉数作了烟消云散,气血攻心,死在了马桶边上。
这是一个残酷的打击,于是,徐福贵看着年老体衰的老母亲、抱着天真无邪的女儿,痛定思痛,租一块地耕种自食其力,从一个细皮嫩肉的纨绔子弟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粗活佃农,踏踏实实种地,原是富家小姐的媳妇家珍也抱着儿子回家了,一家人你干农活我缝缝补补,辛劳却也回归了正轨,重新有了生活的盼头。

可是,生活从来就不肯让人喘口气,又或者徐福贵已经把一生顺风顺水的运气花光了,正要振作重新生活,因为去县城请郎中来家里给老母亲看病,路上莫名其妙被抓了壮丁,一走就是两年,两年后回到家,老母亲已经病逝不在了,最后一面也没瞧上。
至此原本家大业大人丁兴旺人口众多的徐家就剩下徐福贵、媳妇家珍和女儿凤霞、儿子有庆。

还好,老婆孩子都还在,日子也有盼头,一家人在一起,挺住就熬过苦日子了吧,他夫妻俩务农养家,攒钱让儿子读书,卖牛卖羊,日子开始红红火火,谁会想到紧接着媳妇家珍得了软骨病没法干活,续命都靠熬,熬了又熬,以为会先死,结果竟然是看着无病无灾的儿子和女儿相继死在了她前面。

生活就像过山车,他以为到了低谷底其实只是刚开始
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难产的妻子,被医生抽干了血,一命呜呼;女儿凤霞嫁为人妇,却在产后大出血不治而亡;熬了又熬的媳妇家珍痛失儿女,悲恸离世;女婿二喜在儿子四岁时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却用豆子撑死了自己……
徐福贵从来没有想过上天要这么惩罚自己,熬了又熬,日子苦了又苦,竟然是他熬死了所有的亲人,哭干了泪水,放眼四望只剩他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在这个世上,真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当时年少不轻狂,守着家业好好地踏踏实实地不放纵地过日子,还会是今日这般状况吗?

徐福贵或许扪心自问过,却往日不可追,他只能继续活着,明白地活着,却再也无法体面地活着,是个人,却活得连狗都不如。
他不坑蒙拐骗,不卑躬屈膝,可以吃饱穿暖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活着都得到了满足,但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却统统化作了可望不可及的存在。随着家人悉数死去,孤独的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弃儿,他没有和命运下跪,但是,他活着一点都不体面。

因为,他和别人不一样了,别人有家,而他没有
也许对余华来说,这个叫徐福贵的老头最终活得通透、活得坦然,失去了一切后能牵着一头老牛和陌生人笑谈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看上去对生死坦然、对苦难释然,但我只想问一句,不如此他一个老人还能怎么办?
他的前半生堕落,他的后半生踏实务农,但是除此之外,外人觉得他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表面下他是有一技之长,还是有过人之处吗?

没有,都没有,这就是一个认错知错却最终什么都错过了的普通人。他从没了家的那一刻就死了,他再也没有体面的活着,他所有的生活现状都源自他当初一个接一个的错误选择造成的生活波澜和苦难。
说到底这是一个不得不活着明白的人,因为往事不可追,他所有的坚强只是因为别无选择了。

而对我们来说,年轻的我们,不论你是还在读书的学生,或者正在职场打拼的社畜,珍惜当下拥有的吧,好好做选择,往好的方面,冲着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拼尽全力地活着吧,努力奋斗去获取必须的物质经济与精神世界,为了更体面的活着,仅此而已。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亲身去经历人间所有欢乐和苦难,却能跟着作者体验主人公的一生,从他的酸甜苦辣中品味生活的百般滋味,看尽人间百态,理解生活的意义!

《活着》是余华老师的代表作,被评为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书之一,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人生中所有最悲痛的事。也许世间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不断地和命运抗争,却又无可奈何地妥协性的和命运走在一起。曾经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曾经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最终都会化为乌有。张艺谋根据《活着》拍的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大奖,可见这本小说的影响力!

第一遍读《活着》时,我只看到了一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的苦难,生活除了痛苦还是痛苦。但认真再读几遍后,我明白了一点: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对生活无力的呐喊,而应该是来源于对苦难的忍受,忍受苦难带来的一切,同时履行好生命赋予的责任。在经历过百般苦难之后,依然坚强的活着,还能不忘初心,行走在月光下,积极面对每天的朝阳,这种感觉真暖。

品读《活着》,解百味人生,探究活着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