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多少岁?

康熙帝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几岁?

康熙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多少岁?

根据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7岁,作为一个拥有16亿人口的国家,这一成就几乎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样荣耀,因为人均寿命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饮食水平的提高。

相比而言,古人寿命普遍都偏低,甚至有数据显示古代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个人感觉哪怕古人十几岁就结婚生子,也未免死得太早。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数据可靠吗?

康熙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多少岁?

生在皇室真的好吗?康熙55个子女早夭21个,北魏司马氏平均活30岁

事实上古代技术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的条件和人手进行庞大的人口统计,古人人均寿命是根据《二十四史》、墓志和人物志搜集而来,缺乏真实性,不过我们大致能确定古人寿命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太平盛世寿长,战争乱世寿短

人的寿命长短受到遗传基因因素、生活条件水平和精神健康因素等共同影响,总体来看,生活越安稳,心态越平和,寿命就越高。根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的概略统计,《二十四史》中人物的平均寿命,汉朝在60岁以上,但到了三国这种战争乱世便降到50几岁。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均寿命也在50几岁,直到唐朝盛世再现,人们生活环境变好,平均寿命才重新提高到60几岁,此后五代十国、宋元明清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康熙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多少岁?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人均寿命数据是根据《二十四史》中的人物统计出来的,而值得青史留名的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远比普通人高,人均寿命自然更长。

是以,如果将目光放到那些历史中籍籍无名的平民百姓身上,这个庞大的群体人均寿命会短上很多。因为同一时期战乱、饥荒、医疗条件低下导致的死亡率远比现在要高很多,早夭会拉低整体人均寿命数据。

甚至于直到明清两代因为红薯、土豆和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入,使得饥荒大大减少,以及封建专制的强化使得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人口统计也更详实,平均寿命提高到了70岁以上才相对靠谱。

康熙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多少岁?

第二:皇室中人寿命普遍偏低

皇室是古代封建王朝很特殊的一拨人,生活条件水平优越,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但面临的精神压力、政治风险、肉体毁灭风险很高,寿命处于劣势,历朝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前三名是清朝50岁、宋朝48岁、唐朝45岁,可见生在皇室实在不是一份长寿之计。

当然,过早生育、私生活放纵也让皇室中人短寿变得普遍,比如北魏司马氏的皇帝就普遍存在过早生育,基本十几岁就当爹,因此大多活30多岁去世。

康熙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多少岁?

第三:糟糕的“中年危机”

古人有一个跟我们现代人完全不同涵义的“中年危机”,指的是古人到了四五十岁的临界点,身体各方面生理机能下降,疾病滋生,但受限于医疗条件水平,很多人一病就死。

特别是武将这个死亡率极高的职业,除了战死,还有伤损而导致的死亡率更高。比如三国名将中太史慈40岁、马超46岁、张辽53岁,全部都是死在“中年危机”,更极端的像南朝陈朝的开国将军就没有一个活过60岁的。

康熙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多少岁?

第四:早夭人群严重拉低平均寿命

那么所谓的古人平均活30多岁的说法又是从哪来的呢?如上文所提,主要原因得归结到古代超高的夭折率——由于医疗水平和卫生条件很差,很多婴儿都活不长。

远的不说,距离现代最近的大清皇室如康熙皇帝,按理身在皇室,其子女享受的应该是全国最好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但康熙35个儿子中有9个死于2周岁前、1个满月夭折、2个生下来不到2小时就死了,而他的20个女儿更是有9个都没活过2岁。还有康熙皇帝同辈宗亲爱新觉罗恩克布,他年轻时生了6个儿子5个女儿,6个儿子没有一个活过4岁,5个女儿有3个没活过4岁,也就是足足生了十一个却只活了两个女儿,真是惨中之惨。

康熙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多少岁?

清朝皇室都存在这样可怕的夭折率,可想而知民间的夭折率又有多高,那时候能活下来并且活到七八十岁真的是要“排除万难”、“难上加难”

根据《二十四史》等历史文献资料统计出来的清朝历史人物平均寿命70岁左右,其实是以16岁成人的年龄进行统计的,如果把幼年夭折的婴儿加进去,将整个古代人均寿命拉低到30岁确实不难。

综上所述,古人平均寿命虽然没有现在高,但也没有惨到只能活30多岁的程度。

康熙55个子女早夭了21个,折损率对半,那古人普遍能活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