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背后,“脏乱差”的印度,何以成为“世界药房”?

“脏乱差”的印度何以能成为“世界药房”?有何历史渊源?

《我不是药神》背后,“脏乱差”的印度,何以成为“世界药房”?

2018年由徐峥主演的一部专门反映印度代购药品的《我不是药神》让中国人看到了药物是这个世上少有的有着极高暴利的行业。

同时徐峥主演的“药贩子”程勇的进货地方竟是我们的“穷邻居”印度!印度一向给外界的感觉就是“脏乱”,可是对卫生条件极其苛刻的药物,为什么很多国家的人都去印度买?事实上印度被称为“世界药房”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当时它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制造国,甩了中国几条街。

所谓仿制药,带着一个“仿”字,对中国人来说是不陌生的,至今某宝上仍有很多高仿鞋包服饰,虽然是挂牌的,但有些质量却和正牌的没什么两样。仿制药也是一样的道理,和原研药相比,功效差不多,但是研发投入少,价格自然也便宜很多。

《我不是药神》背后,“脏乱差”的印度,何以成为“世界药房”?

至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印度仿制药的身影,甚至根据相关统计称,2019年印度的药品出口达到了惊人的192亿美元。很多人难免就要问了,为什么我们的邻居“穷国”“脏乱差”的印度能成为“世界药房”?

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第一:从困境到逆袭,印度的制药业经历了什么?

相比于中国,1947年获得独立的印度在初期面对着更可怕的困境:全国4亿人口却有2.7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人均年收入低于400元,每年有数百万人饿死,长期还有数千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贫穷多病是印度人的常态。然而受限于英国人1911年起草的药物专利法,制药业天生不足,且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印度人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药物价格,很多人连基本的医疗需求都无法得到,这一后果是严重的,比如1950年印度人平均寿命年仅31岁,根本原因就在于生病得不到治疗。

《我不是药神》背后,“脏乱差”的印度,何以成为“世界药房”?

于是,1957年印度开始制定新的专利法案,开始了艰难的改革。

9年后,印度首位女总理“铁娘子”英迪拉上位,她一掌权,立刻动手:一方面怒斥西方药企杀人不眨眼,一面打起苦情牌,对媒体和议会控诉印度的医疗现状。在她的努力下,改革阻力被逐渐从政府层面打破。

同时,成立于1962年的印度制药公司兰厂敏锐的发现瑞士一款知名药物“安定”没有在印度注册专利,作为兰厂创始人的辛格兄弟说干就干,立马从匈牙利一家药厂买到了“安定”的原料药,并引进先进的意大利制药设备进行研发制造。7年后,兰厂的仿制药“安定”上市,以极低的价格第一年就抢占了大量市场,销售额达到100多万美元。

《我不是药神》背后,“脏乱差”的印度,何以成为“世界药房”?

榜样的力量很大,兰厂的成功使得印度制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也让印度政府看到了用仿制药解决医疗困境的巨大潜力。于是,1970年,在英迪拉的主持下印度通过了《1970年专利法》,该专利法不仅对药价进行管控,而且不承认药品的产品专利,只承认关于制造方法的专利。换句话说,只要制造工艺稍作改变,印度的所有制药企业就能进行仿制药的生产——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流氓”的法案,但对印度来说却是一个救命法案!

《我不是药神》背后,“脏乱差”的印度,何以成为“世界药房”?

第二:印度仿制药企业爆发,迅速发展并走向国际化

在政府扶持下,印度药企野蛮生长,在抢占国内市场后开始加大了对研发工艺的投入,瞄准了国外市场和高端的专利药。

比如兰厂就曾将目光放在了一种半合成的新型抗生素上,投入巨资攻克了技术难题,在1977年正式生产出了氨比西林这种新型抗生素,并趁机抢占了泰国、马来西亚等市场,迈出了国际化道路的第一步。

此后,兰厂朝着成为全球仿制药巨头的目标一路狂飙,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升级和钻研,不断扩大科研团队,在1991年就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最低500美元一公斤的产能生产出了头孢克洛,而彼时美国药企头孢克洛的生产成本是2000美元,高下立判,于是,兰厂就此打开了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一跃成为全球制药企业的明星,也让印度的制药能力在国际上大放光彩。

《我不是药神》背后,“脏乱差”的印度,何以成为“世界药房”?

当然,在兰厂身后,还有一大批印度药企也在逐步强大的同时走向世界,正是在他们的支撑下,印度开始成为世界制药业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印度政府更是带头整顿药企,进行行业集中化,同时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资和市场份额,一方面加快并购国外药企,想让自己成为“表里合一”的制药大国,这种思路和其集中力量发展IT是一样的,也是由此印度开始成为真正的“世界药房”。

《我不是药神》背后,“脏乱差”的印度,何以成为“世界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