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现代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无论是中美还是其他国家如日法英德,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温饱、发达之后,很多人就跟候鸟一样,纷纷南迁,比如加州、佛罗里达州自上世纪70年代后涌入了大量人口,而传统五大湖区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却在迅速衰落。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还有我国因为守土观念,情况好一些,但是近年来海南省却有了“东北第四省”的美誉,一到冬天就有人“弃北朝南”,以至于猪肉炖粉条都取代了文昌鸡成为海南特产。

很明显,这种迁徙是以温度决定的,现代人喜欢往温暖的环境走,可是,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人却在几千年前长期徘徊在黄河流域,而没有前往更温暖湿润的长江流域,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西瓜视频,搜索西瓜视频创作人【老K档案馆】跟随创作人的视角,一探究竟!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我国南方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因何发展起来?

我们知道,中国有长江和黄河两条生命线,尽管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流域,如夏商周、秦汉唐宋明等都是典型中原王朝,但是遍观几千年历史,黄河每隔十几二十年就要泛滥成灾,造成洪涝,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与财产,饿殍遍地,流民四起。

同时,黄河流域与北方游牧民族有直接的地域接壤,哪怕在秦始皇修建长城后也无法阻挡游牧民族在天灾人祸之年因生存压力与转移灾害的南下侵扰农耕民族。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因此,不论是黄河决堤,还是游牧民族南下,我国北方一直以来都是战乱频繁之地,古人北方遭受的生命威胁程度很高。

相比之下,长江流域气候温热,降水丰富,远离旱灾,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更好,物产丰富,而且汛期温和,洪涝灾害远比黄河要小,也少有面对其他民族战争的威胁,明显更适合古人的生存与生活,可是,直到汉朝终结,长江流域的开发都依然有限。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而后,古人对长江流域的开发也并非主动,而是被逼无奈、迫不得已。

在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北方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大动荡,开始有一部分古人南迁逃亡江东。到了魏晋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大肆屠杀汉人,汉人为了活命,不得不“衣冠南渡”,在之后一千多年里,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靖康之耻、蒙古入关……无数次战乱下来,直到南宋建立,整个经济中心和汉族农耕文明重心才真正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从北到南的迁徙完全是为了躲避大规模无法反抗的战乱,是不得已的选择,而一旦汉人建立大一统王朝,国力强盛,兵强马壮,稍有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又马上是定都北方,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也全面开始北移,比如隋唐初期、北宋初期,反正,很多古人是宁愿在北方打生打死都不愿去南方

那古人为何宁愿在北方挨战乱,也不去南方享受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第一: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有更明显的农耕优势

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平原和山间盆地居多,干湿、冷暖适宜,可以稳定地产出粮食,同时四季交替明显,秋冬季节枯枝败叶腐化都会增加土壤养分,再加上黄土层细腻疏松,适宜粟、稷等旱地作物的生长,也适宜远古简单粗糙的木、石、铜质农具的使用,适合当时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

反观同一时期的长江以南流域,山多田少,湖沼密布,尤其如闽、广一带更是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算起来可耕种田地不多。即使到了宋元明清四朝,长江流域可称得上是物产丰富、宜居地带的也就是江南地区(如今的江浙一带),其他地方多是土地贫瘠,人烟稀少。更多详细请打开西瓜视频,搜索西瓜视频创作人【老K档案馆】观看完整视频!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第二:食物获取、人口繁衍影响到文明发展程度

早期中国,南方主粮是水稻,北方主粮是粟。粟需水量少,易于存活,而水稻不仅对水土要求高,要开垦适宜农田,灌溉水量讲究,而且其栽培和种植的技艺要求也很高,因此产量有限。

主粮产量有限,不得不辅助以渔猎,因此食物来源、数量不稳定,人口增长缓慢。而对古代农耕文明来说,人口也是国力的一个硬指标,黄河流域有更多人口,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更高,也就占据了生存和生活的首选地位。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第三:南方湿热,病菌繁衍迅速,更易爆发瘟疫

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货直列传》中曾经提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意思是江南气候潮湿,人不能长寿,而遍观史料,我们也容易发现古代被派往南方就任的北方官员不仅任期短,而且死亡率也高,其致命原因便是南方湿热环境下一年四季都会大量滋生、繁殖的病菌。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在湿热的南方,充斥有大量北方人从未经受过的疫病,比如登革热、疟疾等,这些都是复发性疾病,很难有终身免疫力,康复以后很容易复发。比如秦始皇时期南征百越,就频频受阻于传染病疫;又比如西汉初年南越王赵佗翻盘,西汉朝廷发兵南征,就有“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的记载;直到唐代,虽有京杭大运河连通南北,但北方人一想到南方,仍有对传染病的深刻恐怖,比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一首名为《新丰折臂翁》的诗,讲述了一位老翁为逃兵役不惜自残的故事,而老翁恐惧的并非战争,反而是去南方的南诏国(今云南一带)打仗。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因此,即使南方土地更肥沃,古人要去南方也不得不掂量一下疟疾、登革热等疫病,要知道,遍观世界历史,瘟疫带来的致死量和致死率远远超过了战乱。

反观之下,在气温更低的黄河流域,寒冷的冬天会杀死了大量病菌,古人反而不容易得病。

总结来说,中国古人一开始由北南迁的过程是被大规模战乱所逼,迫不得已的,缓慢且痛苦,直到明清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长时间积累与发展,再加上耕种技艺、医学水平的提高,南迁才渐渐变得不再被北方人所抗拒。

古人为何宁可在北方受寒冷战乱,也不愿去温暖和平的南方享受生活

古时的很多宗教禁止吃猪肉竟也和瘟疫有关系?甚至宗教的沐浴礼节也是为了防止瘟疫的互相传播?可是为什么如今人们为什么又都忘记了当初这些仪式的目的,最后都变成了另外一种神话?瘟疫竟然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瘟疫又催生了哪些文化呢?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南北方差异与融合发展的故事打开西瓜视频,搜索西瓜视频创作人【老K档案馆】跟随创作人的视角,一探究竟!#西瓜视频创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