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兵30万,控制半壁江山,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实力不允许啊

拥兵30万,控制半壁江山,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实力不允许啊

1864年,攻陷天京、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拥兵30多万,同时还节制着苏、浙、皖、赣四省军政大权。而当时全国8名地方总督里,加上他自己有5个要么出自湘军,要么与湘军关系密切,一荣俱荣。全国15名巡抚有7人属于湘系,在全国各地任官的湘军将领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几乎控制了满清半壁江山。此后100多年直到如今,关于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恢复汉人正统这个问题仍是一个讨论热点。

拥兵30万,控制半壁江山,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实力不允许啊

但其实,就我个人看来,曾国藩不反清称帝也是高瞻远瞩、冷静理智的表现,可敬可赞,其不称帝缘由总结来说不外乎四点:

第一:湘军中曾国藩嫡系不到一半,且派系复杂,难以一言堂

镇压太平天国后,尽管湘军拥兵30多万,且个个是可战之师,表面上势力庞大,但内中却是派系复杂。当时曾国藩能直接指挥的只有12万人,而真正的嫡系部队更是只有归属弟弟曾国荃指挥的5万吉字营人马,至于其他各部,跟曾氏兄弟以及互相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矛盾。

拥兵30万,控制半壁江山,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实力不允许啊

比如嫉恶如仇的左宗棠曾是曾国藩的幕僚,但由于部分政见不合,后来两人分道扬镳。在政治老狐狸慈禧见缝插针于1863年提拔左宗棠为闽浙总督后,左宗棠率领的几万湘军更是分化了出去;而此时,另一名湘军出身的江西巡抚沈葆桢也与曾国藩决裂,形同陌路。

因此,实际上在1864年,浙江的左宗棠势力和江西的沈葆桢势力都不为曾国藩所控制,此时曾国藩若想反清称帝,兵力上不仅捉襟见肘,还要防备左宗棠和沈葆桢可能性极大的背后一击。

拥兵30万,控制半壁江山,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实力不允许啊

第二:李鸿章的淮军崛起,与湘军产生利益冲突

当时,李鸿章创立的淮军也迅速崛起,在上海士绅以及洋人的财力、武备支持下,兵力从6千暴涨至7万,洋枪洋炮更是装备精良,火力强大。曾国藩心生忌惮,不仅要求李鸿章自我限制,而且派出两个营的湘军进驻淮军,以监视李鸿章的举动,后来,更是截留了4000名本要补充进淮军的新兵,将其编入湘军,使得李鸿章大为不满。

此外,淮军内部跟湘军的矛盾也非常深,一是因为淮军内部原太平军的降军占比很多,对湘军恨之入骨;二是很多淮军要员都是李鸿章的安徽老乡,和湖南人为主的湘军有很深的隔离感。

因此,如果曾国藩反清称帝,那么当时强大的淮军与湘军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可能性极高。

拥兵30万,控制半壁江山,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实力不允许啊

第三:满清朝廷从未放弃过对汉人封疆大吏的提防

满清朝廷从未放松过对湘军等汉人武装的提防,比如在太平天国战乱时期,尽管南方战火滔天,但清廷却一直将京营八旗十几万人驻守在北京附近,为的就是可以随时防卫北京。

此外,为了扼防湘军,满清朝廷以悍将僧格林沁则率兵驻守安徽、湖北;以满清权贵官文率领的20万大军守武昌,控制长江上游;;在湘军东面,还有满清权贵富明阿亲率大军镇守镇江、扬州等长江下游地带。

如此一看,清廷在湘军四面八方都有兵力布置,所做为何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湘军虽号称强大,但主力却是以水军最强,而骑兵力量薄弱,假如反清北上作战,在北方水陆稀少的情况下,湘军真要战斗的话并无明显的战斗力优势。

拥兵30万,控制半壁江山,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实力不允许啊

第四:湘军堕落之快,堪称盛极而衰

镇压太平天国后,湘军内部贪腐之风迅速恶化,各级将领小富即安,士兵们普遍厌战,出现过多次由于赏罚不当、分配不公而导致的闹饷、抗令等问题。

曾国藩明白,经过十多年的征战,湘军已不复当年锐气,在到达巅峰之日,就是衰落之时,盛极而衰,这或许也是他那句“人生最好是小满,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另一种解释。

拥兵30万,控制半壁江山,曾国藩为何不反清称帝?实力不允许啊

因此,总结来说,哪怕真有部分湘军将领渴望从龙之功,期望湘军统帅曾国藩反清称帝,但对全国兵力分布、湘军内部矛盾以及反清要承担的诛九族风险了然于心的曾国藩,也不得不三思而行。

最终,在种种考量之后,为了急流勇退,曾国藩干脆通过自我裁军、主动交权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权力场的激流勇退和自我保全,功成名就之后得以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