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朱元璋无地埋葬父母,街坊仅一人帮忙,称帝后如何对待他们?

少年朱元璋无地埋葬父母,街坊仅一人帮忙,称帝后如何对待他们?

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少年时期历经坎坷,先是父母双亡无处埋葬,后当过乞丐、和尚,结果参军后咸鱼翻身意气风华,仅用十几年就从贫寒子弟一跃成了一国之君,堪称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少年朱元璋无地埋葬父母,街坊仅一人帮忙,称帝后如何对待他们?

如此神奇人物,关于他的争议自然也多,比如一生独爱马皇后,比如开国后几乎杀光功臣,再比如,当初不肯给他一块地安葬父母的地主刘德,被说成残忍嗜杀的暴君朱元璋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为葬父母求遍邻里,刘德不帮,刘德的堂兄帮了

当年元末暴政无道,恰逢黄河决堤,赈灾不力,贪腐横行,黄河中下游的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灾情严重,饿殍遍野,本就赤贫如洗的朱元璋的家人在受灾中一个月就死了大半,父母、大哥、侄子全饿死了。

少年朱元璋无地埋葬父母,街坊仅一人帮忙,称帝后如何对待他们?

若是没心没肺的人,瞧着家人人死如灯灭,随便找块地用破草席卷了偷偷埋了就是,但是朱元璋不一样,十几岁的他固执的认为死者为大、入土安息是身为人子要尽的孝道,没钱办丧事就不办,但是墓地一定要有。

为此,他第一个就找到了地主刘德家里,因为当时朱元璋家是地主刘德的佃户,父母兄长替刘德种田,朱元璋自己替刘德放牛。所谓有困难找主户,他认为自己一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么多年,地主刘德不会拒绝自己,因为这个要求对于地主来说不过是付出一块墓地。

少年朱元璋无地埋葬父母,街坊仅一人帮忙,称帝后如何对待他们?

但是现实打脸了,刘德果断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他说,朱元璋的父母兄长虽然给自己种了这么多年田地,但自己也付出了报酬,还不曾亏待过,算是两不相欠,何况,这年头天灾人祸的,朱元璋没钱又没地,随便找个地方埋掉父母就行了,何必整个墓地?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因此刘德以没有理由给朱家一块墓地为由拒绝了朱元璋。

朱元璋第一次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正如刘德说的,刘德并不欠朱家的,所以他走了,回到邻里挨家挨户敲开他们的门,询问能否给自己一块墓地埋葬父母,结果是:无人肯帮。

少年朱元璋无地埋葬父母,街坊仅一人帮忙,称帝后如何对待他们?

当真是茫然四顾,举目无亲,天大地大竟没有父母一块葬身之地,贫到无立锥之地的朱元璋绝望了。

但是,就在这时,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地主刘德的堂兄刘继祖。他听说了朱元璋的孝心之举,善心一动主动找到了朱元璋,送给朱元璋一块荒地当墓地用,朱元璋就这样让父母兄长与侄子入土为安了。

少年朱元璋无地埋葬父母,街坊仅一人帮忙,称帝后如何对待他们?

朱元璋逆天称帝,刘德如何,刘继祖如何?

很多人都以开国后几乎杀尽功臣宿将为由说朱元璋暴虐嗜杀,又说他肃贪力度太甚,是刻薄寡恩。然而,在我看来朱元璋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马皇后在他微末贫寒时嫁给他,不离不弃,他爱她一辈子不曾动摇半分。同样的,刘继祖在他最绝望时帮了他,他从不曾忘记。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旨追封早已离世多年的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夫人娄氏为侯夫人,其在圣旨中开篇就说“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又或说“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因此他赠侯爵给刘继祖,并且这个爵位是世袭罔替的。

少年朱元璋无地埋葬父母,街坊仅一人帮忙,称帝后如何对待他们?

此后,终明朝276年的时间里,刘继祖的儿子刘英以及其子孙后代一直世袭着该侯爵爵位,享受着朱元璋给他们的恩泽。

刘继祖也绝不会想到,自己一时善心送出一块墓地,竟会换来子孙后代两百多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比之明朝那群开国功臣显贵都要恩泽绵延长久。

相比之下,当年那位“为富不仁”不肯援手的刘德如何呢?

朱元璋并没有对付刘德,尽管对成为皇帝后的他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而且,不仅没对付,他称帝后回到家乡还接见了垂垂老矣的刘德,赏赐了刘德一些土地,并免除其多年徭役和税赋,这是对当年刘德并无过分之举甚至间接养活了自己一家人想当初一段时间的报酬。

少年朱元璋无地埋葬父母,街坊仅一人帮忙,称帝后如何对待他们?

但是,很显然,比起堂兄刘继祖家世袭罔替的侯爵之尊与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刘德还是那个地主刘德,身份地位一潭死水,当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比和千万彩票失之交臂还令人扼腕叹息。试想多少个午夜梦回,刘德恐怕都恨不得抽烂自己大嘴巴子,当年他若伸出援手,堂兄刘继祖家的显耀可不就是自己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