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工资能买一套北京四合院,却穷得要借钱,鲁迅:家家有本难念经
鲁迅一年工资能买一套北京四合院?后来为何穷得要借钱度日?
中国近代文化界的“平头哥”鲁迅一生不是在骂人,就是在骂人的路上,林徽因、徐志摩他骂过,胡适、郭沫若他骂过,就连戴笠和张学良他也骂过,很多人因此给了他一个“狂人”的头衔,并誉之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

他一年到头穿的是浆洗得发白的长袍,神情刻板严肃,看起来学识渊博,但没什么钱。
可是,这位大文豪鲁迅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豪!有多豪呢?我们先来看看他在北京买的那座四合院!
鲁迅:一年工资就能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
1919年,年仅38岁的鲁迅卖掉绍兴老宅,用3765块大洋在北京八道湾11号买下了一套拥有32间房间的四合院,实测面积不低于500平。

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来推算,当年的3765块大洋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在40万元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经济水平以及如今北京地区该区域一套32间四合院占地500平的价格来看,随便都能卖出1000万元+的成交价,妥妥的“顶级地主”有没有?
当然,你或许会说这是鲁迅卖掉绍兴老宅得来的钱财,但这样想的你未免肤浅了。

要知道鲁迅当时正担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的科长一职,再加上他不斐的声名与文学成就,不考虑稿费,单单月薪就有300块大洋,所以买那样一座四合院的钱也就是他一年加一个月的工资而已。要是换算成现在同等情况下的房价和工资水平,如今的我们得月薪近100万才能赶得上鲁迅的水准,你说他是不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得仰望的土豪?
但是,让人疑惑的是,鲁迅明明这么有钱,生活应该过得很滋润才对,为什么后来却要靠借债度日呢?他的钱去哪儿了呢?

鲁迅:本人开销也大,家里也不省心
实际上,鲁迅并非一开始就很有钱,也不是持续的一直很有钱。说起来他虽然是地主家庭出身,但在17岁时家道中落,为了他能去上免费的南京水师学堂,他的母亲还不得不将自己嫁妆中的金银首饰变卖了才给他凑足了路费与部分生活费。
后来,他东渡日本求学,之所以1907年中途放弃而回国除了中日两国日益加剧的政治矛盾与民族冲突,日本反清情绪高涨,对华人充满了敌视,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家里承担不起他在东京高昂的学费与开支,他不得不回国赚钱以补贴家用。

而在回国的前几年,他在家乡做教员,工资实际上很低,仅能勉强糊口,直到1912年他担任教育司第一科长,后来又升官升职成了教育司佥事,工资上涨为350块大洋一个月,这对于当时1块大洋能买30斤上等大米、8斤猪肉,一个人一个月生活费才3块大洋的时代来说,鲁迅一个月工资能买10800斤上等大米或者2800斤猪肉,堪称财务自由的典范。
所以,他完全有能力以自己的工资就养活一家老小,而且是保证生活水平还不错的那种,但是,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寄生群拖累了他。

据说当时他家和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两家人生活在一起,鲁迅作为一家之长,因为妻子朱安不识字,家里的财政大权是由二弟周作人的媳妇羽太信子掌管的。而在鲁迅和周作人月薪合计700块大洋悉数交给她负责家族开销的情况下,从小贫困的羽太信子如同暴发户一样,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生病了要请昂贵的日本西医,出门要坐轿子,雇佣了十几个仆人,甚至还把在日本的舅舅一家与弟弟一家全都喊来了北京八道湾11号的“豪宅”里一起享福……

毫无疑问,这是造成鲁迅后来与周作人两兄弟决裂并搬出北京八道湾11号四合院的主要原因,毕竟羽太信子那样子作,是在吸周家人的血,是极端自私自利与盲目短视的做法,直接造成了后来的鲁迅毫无存款,不得不靠借债度日。
此外,鲁迅作为一代文豪,书籍、笔墨、社交的费用开支是没法省去的,他同时还要负责老母亲与前妻朱安的生活费,而且每逢听到或遇到洪涝灾害或者其他人祸造成的人间惨剧,他总会捐助善款,如此一来七七八八一加,钱自然不够用了。

而这些关于鲁迅的故事与经历,尽管他本人从没有将困难诉诸笔墨的习惯,但事实上我们不难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