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慈禧是变法最大障碍,光绪为何不先除掉她?溥仪:他有心无力

满清之亡亡于干隆之后固执于骑射的落后军事,亡于腐朽堕落的以满压汉官僚体制,亡于愚民政策导致社会创造力的倒退,也亡于慈禧太后精于政斗疏于军国大事的局限,尤其在晚清时期,很多人更是将慈禧太后称为“大清朝的掘墓人”,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明知慈禧是变法最大障碍,光绪为何不先除掉她?溥仪:他有心无力

在我看来,清朝的覆灭慈禧太后有一定的责任,但自干隆死后,嘉靖、道光、咸丰、同治等几代帝王都不出彩,就连光绪也是空有“一腔热血”,实际上都是纸上谈兵。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更像是一种无奈而最好的选择。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是一直困扰着后世人了,那就是以光绪这样一心图变、雄心壮志的皇帝,却一直被慈禧太后压制,明知道慈禧太后会是自己变法的最大阻碍,为何不先下手为强除掉慈禧太后,独揽大权呢?

明知慈禧是变法最大障碍,光绪为何不先除掉她?溥仪:他有心无力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揭秘晚清秘闻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经历过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分裂人生”,前半生是皇帝,后半生是囚徒、平民、作家……,他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揭秘了很多晚清秘闻,其中关于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太后也有所涉及。在其看来,光绪不能杀掉慈禧太后。

究其原因在于满清入关后虽坚持剃发易服、以满压汉的国策,然而在纲常伦理方面却渐渐的被汉族儒家所影响、决定。

明知慈禧是变法最大障碍,光绪为何不先除掉她?溥仪:他有心无力

比如顺治时期就废除了兄死弟娶嫂、兄终弟及等陋习,到了康熙、雍正、干隆三朝,对于孝道伦理更是十分看重,这从反映雍正时期满清政治斗争的奇书《红楼梦》中就能得见,再加上愚民政策、文字狱、思想管制等一系列作为,纵观满清一朝,违背孝道的“弑长之举”一旦发生,弑长者还是要给天下臣民做表率的一国之君,那定然被天下所唾弃。

再说了,光绪皇帝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关系上二人既是姨甥,也是母子。在戊戌变法前二人关系是很亲密与亲近的,光绪固然畏惧慈禧,但也依赖慈禧,称呼其为“亲爸爸”,所谓杀掉慈禧太后,对光绪来说是“弑母”和“不孝”,完全是一个满盘皆输的下下策,傻子才那么玩。

明知慈禧是变法最大障碍,光绪为何不先除掉她?溥仪:他有心无力

不具备现实条件,光绪“有心无力”

我们来看看慈禧太后执政期间中国发生了什么——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外有西方列强入侵,制造了中法战争、新疆被占、台湾被占、甲午中日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足以摧毁一国的灾难。

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依然勉强维持着帝国的运转,甚至一度靠着湘军团练、洋务运动、新式陆海军曾拥有“挽救时局,中兴民族”的可能,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尤为难得。

明知慈禧是变法最大障碍,光绪为何不先除掉她?溥仪:他有心无力

可以说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一句“精明而出色的政治家”是应当的。在她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中,她治国理政的能力有目共睹,识人任贤之能也为人所称道,像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军国大家、封疆大吏都是她一手提拔出来的,像恭亲王、荣禄、官文等满族权贵虽说各有“缺陷”,但在以满压汉以及管控京畿、压制汉臣上都是手段高超之辈,从维护满清统治上无可厚非,慈禧太后在因此建立起了威望与权力体系,在朝在野,势力根深蒂固,而不止是一个太后的空头衔。

明知慈禧是变法最大障碍,光绪为何不先除掉她?溥仪:他有心无力

反观光绪皇帝,看似锐气昂扬,一副变革者、中兴者的英明皇帝作为,然而支持他的人只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一群书生。

所谓书生误国,戊戌变法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康有为还建议说将朝政交给日本人伊藤博文来管理,再加上光绪本身犹豫、懦弱、眼界狭窄,既无法发动掌握实权的官僚群体支持变革,也无法发动下层的百姓支持变法,没兵没人又没权,前期之所以能推行,还完全是慈禧太后打算让他亲政而做出的让步,结果,他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慈禧太后不得不复出收拾烂摊子,试问这样的皇帝,担得起什么军国大事?

明知慈禧是变法最大障碍,光绪为何不先除掉她?溥仪:他有心无力

如果他有心发动政变,想要杀掉慈禧太后,且不说有没有人愿意不要命的跟着他干,就算他侥幸成功了,他压得住荣禄、李鸿章那群人精似鬼、手握大权的人么?

倘若此时西方列强横插一脚,来一次趁你病要你命的战争,大清朝最大的可能是立马分崩离析,提前走向灭亡。

综合来看,光绪皇帝是完全不敢,也没那个能力发动政变杀掉慈禧的,说白了是有心无力,不具备现实条件。

明知慈禧是变法最大障碍,光绪为何不先除掉她?溥仪:他有心无力

当然,对慈禧太后我们也要正确的看待与评价,在我看来,评价慈禧非黑即白都有失偏颇,慈禧太后固然是一个眼光狭窄的政客,在八国联军侵华中仓皇西逃,毫无守国气节,甚至后来说出了“量与国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这样的话语,但她也曾坚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主持开展洋务运动,剿捻、收复新疆、发展新式军队与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