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毕业的毛泽东,为何能让众多军事科班生,成为手下败将?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师范类学校毕业,没有上过军校,却胜过上过军校的人,那些军校的优等生、皎皎者,对他的军事才能惊叹不已,崇拜不已。没有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却远比受过专门训练者厉害,许多科班出身者成为他的手下败将。没有专门学过军事理论,却有着扎实的军事理论基础,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军事理论体系。

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从一个青年迅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家,他完全是沿着自己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他所走过的这条道路,以及在这条道路上所留下的足迹,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军事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概括他所成长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战争学习战争。”

师范毕业的毛泽东,为何能让众多军事科班生,成为手下败将?

青年毛泽东

军事才华的初现

1917年11月下旬,正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毛泽东组织的一次护校斗争,第一次显露了他的军事才华。周世钊回忆这段斗争说:有一天的午饭后,在学校的同学们忽然听说,北洋军的第八师,也就是王汝贤的部队,正在从湘潭一带向学校所在地长沙城方向溃退,现在已经到了离校大概只有两里多的猴子石。但溃军不知长沙城里守军的情况,不敢贸然向城中进犯,留在猴子石处休整,并就近到农户家中抢饭吃。

听到这则消息后,属于一方净土的学校立刻也进入了紧张慌乱之中。这时正在读书的毛泽东,在得知王汝贤部队的基本情况后,断定他们又疲惫,又饥饿,加之刚刚经历了败退,肯定是惊慌失措,况且溃军并不知桂军没有进驻长沙,觉得可以用计把他们驱散。他赶忙在学生队伍中组织200多人胆大的同学组成志愿队,拿上平时学校操练时用的木枪,全部潜伏到学校后方的妙高峰上。同时分头派人联系、协调学校附近的警察所,警察所派出了一部分手持真枪实弹的警察,也随学生志愿者一起埋伏在妙高峰上。

师范毕业的毛泽东,为何能让众多军事科班生,成为手下败将?

来犯的溃兵,乘着夜色,从妙高峰山下的粤汉铁路,向北悄悄移动。负责指挥的毛泽东,看到溃军已距离埋伏队伍不远时,便安排埋伏的警察首先鸣枪,紧接着让手持木枪的志愿者同学放爆竹,并齐声呐喊:“傅良佐已经逃跑,桂军现在已经占领长沙,来犯部队缴枪不杀!”不知所以的溃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既不敢抵抗,也没有缴枪,不知该怎么办。

这时毛泽东马上派人与溃军头领交涉,结果将溃军三、四千人,全部集中到了长沙一师的操场上。毛泽东经过一番动员,让溃军放下武器,并整体后退几十步,不知内情的溃军都一一照做了。后来毛泽东马上组织学生,把缴获的溃军武器搬进了学校的礼堂。次日,毛泽东向长沙商会借了一部分现金,给每个缴枪的溃兵发了四个银元,就将他们全部遣散。一个全副武装的混成旅,就这样被毛泽东没有损失一枪一炮一人,给轻松地解决掉了。

事后,长沙一师全校沸腾,大家都称赞毛泽东“一身都是胆”。当有的同学问他,万一溃军开枪还击那不是事情全盘败露,毛泽东回答道:“来犯的败军要是意劫城,当天白天肯定会有所行动,夜里来犯,并且不敢从长沙城关北归通过,必定胆虚。所以我让同学们埋伏妙高峰,齐声呐喊,溃军肯定中计,任由我们摆布。”从这一护校斗争中,就足以让我们窥到毛泽东军事才能之初现。

师范毕业的毛泽东,为何能让众多军事科班生,成为手下败将?

投笔从戎,开始军事生涯

在毛泽东与人的一次闲谈中,他曾笑称,他搞军事,恐怕要从大革命失败以后说起。

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派回湖南着手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并领导湖南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斗争的实践使他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的思想。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也去武汉公开叛变革命。在中国革命历史发生转折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在1927年7月4日举行的中央常委会议上,明确指出:“上山是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以后,在8月7日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批判了陈独秀的错误,第一次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这表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进行武装斗争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

对于从未从事过军事工作的毛泽东,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召开之后,婉言谢绝了让他留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投笔从戎,以当时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老家湖南负责改组湖南省委,并领导湖南开走了历史有名的秋收起义。从此,才真正开始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生涯。

师范毕业的毛泽东,为何能让众多军事科班生,成为手下败将?

毛泽东在延安

游击战的16字诀的形成

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不在于他是不是上过军事院校,受过专门训练,也不在于他打仗是否常胜,而在于他是不是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于他是不是善于从失败中找到通向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能从胜利的斗争中积累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他比别人更善于从挫折中学习,从而掌握胜利的方法。有人曾经问:“你指挥打仗这么好,是从哪里学到的军事指挥?”然而毛泽东的回答则是:

“我上的是师范,教书出身,从来没想到自己有一天搞军事、打仗。再后来,因为形势的需要带队伍打仗,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上打了一个小胜仗,后来又打了两个大败仗。最后我们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才产生了进行游击战的‘十六字诀’”。

毛泽东刚上井冈山时,听说有个山大王外号“朱聋子”,本名朱孔阳,在井冈山当了几十年的“山大王”,官府多次捉他一直捉不到。朱聋子利用井山地形地貌,与前来捉拿他官兵周旋。毛泽东通过对“山大王”与官兵作战的战法研究,从中受到了避实就虚,摆脱敌人的追击,等到敌人疲惫、麻木时,再吃掉敌人,战胜敌人的新思路。

1928年1月中旬,江西的敌人以一个团又一个营的兵力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围剿。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在遂川主持召开了前委和万安县委的联席会议,总结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和万安农军开展游击战的经验,把这一时期开展游击战的经验概括为:对付敌人的办法,要看敌人的多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退,敌人去了我们后面追,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

师范毕业的毛泽东,为何能让众多军事科班生,成为手下败将?

结束语

毛泽东从战争学习战争,并不断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原则。以后,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就曾深刻的阐述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游击战诀的形成与发展。就这样,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既非“科班”出身,也没有什么“文凭”的毛泽东,不拘泥于古人,也不拘泥于“书本”,走出了一条“从战争学习战争”的道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开始指挥一个团,后来指挥一个师、一个军,最后乃至成为全军的统帅,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