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古蜀——三星堆的谜样文化

文/未成词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想必每一个从高中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曾受过李白先生《蜀道难》的折磨。大量的生僻字、艰难的断句,以及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名词,可以说以上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众多同学的噩梦。虽然现在噩梦已经过去,但是,这个噩梦的来源——古蜀国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存在呢?为什么不管是庄子还是相隔了近千年的李白都对这个地方有着不断的遐想,乃至挥笔写下了如此多的的名篇以记述?

一.古蜀文化的出土

公元前4500年左右,此时的中原正处在黄帝至夏商时期。而与中原大地相隔几百公里、被龙门山牢牢守护着古蜀文明,正悄悄的生根发芽。

1929年,四川老农石破天惊的一锄头,挖出一件被泥沙覆盖的精美玉器玉器,从此引发震动一发不可收拾,大量的考古队抱着各种目的,来到此地进行不懈的发掘。长达七十年间的十万余件出土文物,青铜器、玉器等物件一件件面试,随之揭开了这个被历史掩埋的久远文明的神秘面纱。

1958年和1963年,冯汉骥先生带领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考古教研室的两支队伍分别进行了两次发掘,将年代从1934年的“铜石并用时代到周代初期”细化到“商代和西周早期”,并推断出三星堆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事实证明这个推断完全正确)。1986年终于挖出震惊全国的三星堆祭祀坑(共两只),各种精美的玉器、青铜器重见天日。共计挖掘出的400多件珍贵宝物,从此成为三星堆博物馆的核心风景线。

提到古蜀文明,我们不得不提到它独特的存在方式。将诸君折磨的痛不欲生的《蜀道难》中有一句“开国何茫然”。实际上,古蜀早期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着大,并没有达成建立国家的条件。主要原因是,整个古蜀的历史就是一部连续搬迁的特殊移动史:从龙门山中搬迁到山外成都平原的漫长过程。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当时特殊、险恶的地理环境。

经历两次重大气候环境和三大地理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古蜀历史的三大发展阶段。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到当时的中原地区。在这个时期,我国有许多“救世神话”,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定是“后羿射日”。在当时,中国正处于连年大旱中,基础的农业活动根本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在《帝王世纪》中出现这样一段描写:“汤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殷史卜曰:'当以人祷。'汤曰:'悟所请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祷,吾请自当。'遂斋戒,剪发断爪,以己为牲,祷于桑林之社……言未已而大雨至,方数千里。”大旱甚至到了需要首领以身献祭的情况,其程度可见一般。目光回到龙门山附近,此时的古蜀也在大旱中挣扎。证明的话可以看三星堆出土的“太阳轮”。有人认为这是太阳崇拜,而我比较认同刘兴诗先生的观点:毒日说。大家细看这太阳轮的样子,中心是太阳形状,外部却被圆圈仅仅圈住。这不正是处于在大旱中的绝望,从而导致的对太阳的愤怒吗?这个圆,不正是想要将太阳禁锢起来吗?

神秘古蜀——三星堆的谜样文化

从上图可以看到,左侧即为三星堆出土的太阳轮,右者为金沙出土的太阳轮。金沙时期才是真正的太阳崇拜时期。

二.隐于历史中的“次王”——柏灌

“蚕丛及鱼凫”——蚕丛是谁?蚕丛是古蜀族的一位始祖,部落首领。鱼凫又是谁?是蚕丛之后对的“次王”。《华阳国志》中曾记载:“有蜀侯蚕丛……,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蚕丛及鱼凫”之间,还有一任首领(或者说一段时期)——柏灌。

通过诸多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蚕丛时期,古蜀族的活动痕迹集中在龙门山内,到了鱼凫时期,就成功跨越龙门山到了平原地带进行活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国人对蜀地的最大印象,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在四千五百多年前,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后来的诸多借力工具,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古蜀祖先们,翻阅龙门山需要多久?所以我们可以粗略的得出一个结论——柏灌时期,古蜀族先民始终处于迁移过程中。也因此,各种古籍上都险少有柏灌时期的活动记录,少到李白在写《蜀道难》时,直接略过了这段时期。因为资料的过于缺乏,我们仅可得知的就是柏灌时期的主要成就就是带领部族横穿龙门山。

为什么资料如此稀少,我还是要提一下这段时期呢?因为,正是在这段艰难横渡的时期,发现了后来三星堆出土的十万余件青铜器、玉器的来源。

三.三星堆铜、金、玉的来源

在柏灌时期、古蜀部族的横渡过程中,先民们在山中发现了大量的矿藏,足以支撑他们一系列的器具建造活动。通过现代地理我们可知,有大宝铜矿、早已开采的蛇纹石矿(三星堆玉器的主要成分就是蛇纹石)等等,矿藏量十分丰富。

关于这大量出土器物的原料来源,早先被认为是来自云南或者西藏。但从地理因素、或者青铜器文化的发展程度上来看,这种说法似乎都不太站得住脚。刘兴诗先生从自身擅长的地址入手,通过仪器分别测定了龙门山内矿藏的矿物成分和出土文物的矿物成分,分别得到的数据是:从矿场内采集的标本数据:铜69.66%,铅30.00%,锡0.034%;三星堆青铜器成分:铜65%——85%,铅15%——30%,锡2%——4%。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两者的特点都是高铅低锡,矿藏中的结构成分符合三星堆青铜器的特点,加之由于古代制造青铜器时并无固定配方,也无法将手中的矿物进行提纯,所以,将采集标本与青铜器进行对比,大致上的数据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蜀时期的器物建造就是就地取材,而不是从云南等地辛苦运输而来。

这个时期建造出的器物展现了颇多的当时的活动信息。这里不讲这些专业性过强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我实在不是很能从面目模糊的青铜器玉器中辨别出那么多的信息),我们单看它们的外观,将其作为单纯的装饰品与艺术品,品味一下先民们的精神世界。

神秘古蜀——三星堆的谜样文化

这株青铜神树伫立于三星堆博物馆一展厅的正中央。青铜神树是古蜀先民们神话意识的实体化展示,是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看着它流畅的线条、细致的雕刻,谁能想到这是四千多年前的建筑工艺呢?

神秘古蜀——三星堆的谜样文化

这只方头金面具现在同样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青铜体上附了一层金箔,且不说什么的工艺可以让其保存千年也未脱落,这张面上附着的金箔,薄薄的一层,在当时就有这样的技艺,让我们不禁感叹古时的技艺高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正在热映的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蠢萌蠢萌的两只结界兽,原型就是它哦~

四.总结

古蜀文明灿烂辉煌,但因饱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而无法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当时除了大旱以外,居住在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先民们还受着洪灾的威胁。从遗留的一座座废弃古城中可以看出,城墙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抵御洪灾,而非外敌。三星堆文明覆灭的根源也可以看出,就是因为马牧河。突发性的大洪水摧毁了一座座城池,也覆灭了一个灿烂的文明。

参考文献:

[1]刘兴诗:《古树文明探秘》,四川辞书出版社,2011

[2]范小平:《古蜀王国的艺术星空》,巴蜀书社,2003

[3]佟洵 王云松:《国家宝藏》,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华夏出版社,2015

[5]梦华:《失落的文明》,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6]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