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为何哪吒成了各个神话文学作品里出场率最高的人物?
文/大欣
近期超燃的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混天绫和干坤圈加持下迎雷而上的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让带着哪吒情节成长的年青观众在荧幕前热血沸腾甚至热泪盈眶。哪吒是众多人的童年符号,自小伴着小英雄哪吒的卡通片成长,到至今多部漫画、电影里都会出现的这抹活跃的红色身影,在当今看来更像是一种缅怀童年的情怀。孰不知,这股哪吒热在元明清时期便燃了起来。哪吒身上也带有深刻的中国历史变迁的痕迹。哪吒在《封神演义》、《西游记》、《五灯会元》、《南游记》等神话文学作品中,都是十分活跃的人物,远超其他神仙。为什么哪吒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里会成为出场率如此之高的人物呢?

一、哪吒诞于西滨,生而桀骜
哪吒这一形象诞生于约1200年前,身份是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在唐代中期才正式入职中土神仙集团,这位外籍职员初来乍到之时,并非我们如今所见到的这位灵气与自由兼具的小可爱形象,因为从事的是佛前的护法神一职并兼职督查民间安全且铲除邪恶的工作,所以为了配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更具有说服力,这位神仙一直到进入中土神仙集团都是面如夜叉的凶神形象示人。而他业务能力很强,还一度登上夜叉族的大统帅这一职位。仔细翻阅他的求职简历我们会发现这位身怀超强战斗力(工作能力很强),外貌十分符合职业特色(很丑陋很吸睛)并且家世背景不俗的男职员——哪吒,在中土神仙集团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并且哪吒的在日后几个朝代的著作中的角色和老百姓对他不低的认知度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
而且敢于挑战“父权”的意识在这位神仙身上出奇的强。宋代时期的文豪苏辙对佛经义理研究颇深,其有诗为证:“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根据苏轼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哪吒和父系神仙体系确实存在嫌隙,而且为了符合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二者之间也的确试图修补过双方的关系。但从这首诗中,我们却明明看到了这位神仙有了一个十分中国化的家庭出身。似乎与之前我们所言的毗沙门天王三太子的身份有所出入,这需要我们再细细勘察一番中国的宗教思想文化变迁。

二、世道更迭,多源化中
哪吒的老本家“佛教”来自西域的古印度,两汉时期佛教便已然传入了中原。从两汉直到魏晋南北朝,连年征战,未获曾获得长久的大一统局面,基层老百姓高唱的大基调始终是食不果腹,人间疾苦。这期间,中国的文化构建并未发展至一个成熟的阶段。这一局面使得佛教的前世、轮回、因果、福报等思想获得了广大的市场,因为这些思想深深地打动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
到了隋唐时期,经过前期积累,以及统治者们的积极支持, 佛教发展至鼎盛阶段。而中原本土的儒道文化思想因为政治因素,和皇权中的君本位思想的逐渐明晰化使得王权呈现出凌驾于宗教的思想日渐突出。即便是在对大乘佛教很宽容的唐朝,也发生了唐武宗灭佛、赶僧、毁庙等一系列阻止佛教传播的事件。即便是武宗之后,唐中宗对佛教有所恢复也无济于事,佛教的鼎盛时代终究成了过去式。佛教也终究需要向封建统治屈服才能在历史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如何建立二者有益的共同发展关系,早在东晋时期名僧慧远便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作出过探讨。
宋代中集权的空前强化,中国的封建统治格局的确立,使得儒学发挥到理学阶段,道统论被统治阶层大肆推崇,佛教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势必需要做出妥协。由此,大乘佛教的汉化结果逐渐被世人广为知悉。
也正是如此,在宋元时期,哪吒作为佛教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的文化符号,在大趋势下,他拥有了一个合乎中国人传统道统观念的出身。而他的父亲便是宋元时期,广为民间推崇的保护神托塔天王李靖。哪吒作为一个出生于父为子纲的官宦家庭的,并且敢于与天庭和恶龙相斗的少年英雄形象也是在这一时期的确立下来的。由此这位外聘人员成功合流于中华神话文化中。

三、著作含新,凭君慰吾
历史的车轮不停转动,至明清时期,思想文化和宗教这两朵并蒂花都开出了自己的颜色。那咱们就花开两朵,先表一支。相较于前朝时期佛学在中央的重视程度自然是走了下坡路。但是明清时期国内大一统的局面的出现,丝银贸易以及民间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一时期,老百姓的不再单单高唱民生疾苦的调子了,求神拜佛的吸引力逐渐失去了热点。当天神失去信徒,传说便归于尘土。基层百姓在相对安逸的情况下,对于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变更加要求多元化,更有看点的好故事才能深入人心。精巧的诗词歌赋更像是橱窗里的美丽奢华的奢侈品,这一时期话本儿,杂居,小说才是民众端上茶碗儿操起勺儿时渴望的艺术形式。而改头换面的后的这位俊俏少年英雄哪吒,在当时各大神话传记、戏曲著作中根据作者意志,完成了符合大众期待的成功转型。也是佛教对于汉族文化认同的一种妥协的表现。

四、以叛逆之名,演全新思想。
花开两朵,再言其二。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和丝银贸易的鼎盛,掩盖不了封建思想禁锢民众的事实。当求仕之路的过于固化,封建礼教对人天性的压迫,文字狱的恐怖,让当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他们自身处于在看不见的牢笼之中。以李贽为代表的先进想家对于理性的功利观念的提出让当时的文人为之一振。反对封建禁锢的束缚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潮,无疑对于明清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影响。
哪吒神话的创作者们,无论是许仲琳还是吴承恩,都经历了在封建礼教制度下的苦苦挣扎,屡试不第,家道贫寒的文人们,或许借着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他们在向禁锢着他们的时代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只可惜大部分的呐喊也只能借着人物之口隐晦的表达出来。
总结:
哪吒被我们以历史的角度出发考量的时候,他便不仅仅是个神话人物那么简单。从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思想文化的涤荡里,这位神仙的身上寄托着不同时代下民众的不同的精神需求。哪吒他,够沧桑也够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邹博:《中国通史卷三-隋唐宗教文化的发展》,线装书局,2004年
2. 钱犇:《浅谈明末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分析》,《报刊荟萃》2017年07期
3. 郎玉鸽:《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的本土化结果》,《内蒙古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