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为什么连拒两朝皇帝劝降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丞相,他留给世人的爱国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一生担任众多重要官职,宝祐四年获得科举状元,进士第一。开庆元年,任承事郎、宁海军节度判。咸淳六年,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后因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的话语,被罢官。德祐元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散尽家财为军资,招兵至5万人,起兵抗元。
后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后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时,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在押解北上途中逃归。后与张世杰,陆秀夫共同抗元,但均弱不敌众,四次都失败了,最后在广东被俘。其中张弘范,后元朝忽必烈都以优厚的条件来劝降文天祥,但都遭到了他的顽强抵抗,最终被处死。那么为什么文天祥会拒绝两朝皇帝的劝降呢?

一、 教育对文天祥正义爱国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天祥父亲文仪学问广博,文天祥自小就受到父亲学习方面严格的管理和要求,幼时在吉安的白鹭洲书院学习,书院由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办,江万里信奉儒学,且朱熹常来书院讲学,书院中祭祀的先贤都是正气之人,例如正直果敢,刚正不屈的改革家欧阳修,金攻汴梁时决绝不降的杨邦义,南宋初年上疏猛烈抨击宋高宗赵构、秦桧向金称臣的胡诠,还有坚决抗金,坚贞爱国,不为权贵所动的杨万里。
这些人身上正直爱国的思想对年幼的文天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时文天祥就是在正义清净的文化环境里,接受了较好的节义教育。在书院接受的教育间接塑造了文天祥正义爱国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是他誓死不降的根基。

二、 所处乱世社会的影响
天祥出生在南宋末年,生不逢时,当时受社会战乱影响,社会道德崩坏。南宋统治者多向他国屈服,宋高宗在位期间就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向金称臣。宋理宗当政期间因联合元灭了金,夺取汴梁,洛阳等地,但元却认为宋背弃了盟约,南宋在元的压力下,宋理宗向天下颁布了《罪己诏》,将夺取的地归还给了元朝。
文天祥生处在混乱屈辱的社会环境下,要么就彻底沦落,要么就选择伟大,万幸文天祥选择的是后者,他幼时的教育促使他在屈辱中选择勇敢的站出来,承担起国家复兴的伟大责任,他曾散尽家财,招兵抗元,组织军队顽强抵抗敌国,即使是屡战屡破,但仍然不放下肩上救国的重任。
因为身处南宋末世,所以在他想保留国家最后的尊严,愿意赴死也不投降。身处乱世是他誓死不降的社会基础。

三、 儒家思想文化的深切影响
文天祥自小便接受较为全面的儒学教育,他把儒学中爱国的正气和忠君的纲常思想统一运用到了极致。他在参加进士考试时写下“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而圣人之论法天,乃归之自强不息。”围绕“法天不息”借用儒学经典《易》,抒发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表现出了南宋朝廷的不堪和他爱国至深的思想。
他在《忠孝提纲序》中说道:“为忠臣,为子孝,出于夫人之内心”,“士君子之于天下,固不必食君之禄而后为忠。“语曰:“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义理之责。庸有既乎。君更以是推广其说,使人人知忠孝之为切己事,常也由其道,变也不失其节。”他也用一生去践行了儒学教予他的忠孝廉洁的思想。
他也在燕狱被监禁时写下了“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的爱国忠君的深切感慨。最后在赴死之前,他感叹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学习,继承,实践并弘扬了儒学的思想管观念,儒学教给他的仁义,节气,爱国,忠君思想是他顽强不降的中流砥柱。

四、 坚定的爱国气节和宏大的人生格局
文天祥拒绝两朝皇帝劝降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内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担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逃出元军的扣押之后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指南。在文天祥四次抗元征战期间,有两次在文天祥快被元军抓住时,刘子俊、赵时赏冒名顶替文天祥,助文天祥逃脱,文天祥在见证了爱国之士英勇就义之后,更加坚定了一生为国的责任。
这是社会也是百姓对他的期许。后来文天祥在被押至大都途中张弘范希望文天祥劝降张世杰与陆秀夫,他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回应了这份无理的要求。后在狱中忽必烈派来被降封为瀛国公的9岁宋恭帝劝降,但文天祥只是朝北面跪拜不起,并连声说“圣驾请回”。
此时的文天祥依然忠君但决不叛国,所以他跪拜了宋恭帝,但内心的哀痛也使他更坚定了爱国的内心。最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文天祥,无论以什么优厚的条件都无法劝降他。忽必烈追问:“所愿为何?”文天祥简短而坚定的回答:“愿与一死足矣。”
最后文天祥趋而南向长拜,就死。他的人生格局宏大到已经没有了自己,只以国家民族为重,他想为国家保留最后的尊严和民族气节,想让南宋有个壮丽的结尾,所以他拒绝两朝皇帝劝降,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只是忠于心中的南宋。

五、 总结
文天祥拒绝两朝皇帝的劝降的原因从无法从物质及客观条件上去寻找,只能从主观的思想方面探寻。“近朱者赤”,耳濡目染的节义教育塑造了他的爱国正义的思想,儒家正统的思想使他坚定了一生的理想信念。
“时势造英雄”,屈辱且混乱的时势造就了他的伟大壮举。归根结底,文天祥对国家深切的爱与责任担当来源于教育与时势,但思想又高于来源的一切,支撑着文天祥守住了内心的爱国信念,扛住了肩上的责任。文天祥的不投降不是为了自己能名垂千史,而是为了让南宋亡的有尊严,而中华民族也因这份不屈服而焕发容光。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 1985
2. 陈清泉著:《文天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 文天祥著:《文天祥全集》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4. 夏延章编:《文天祥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
5. 刘华民:《文天祥与儒家文化》 长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1月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