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钱学森齐名的“女星”:为了国家“抛夫弃子”,隐姓埋名30年
上世纪后叶,中国摆脱了连年的战乱,步入和平年代。在满目疮痍、积弱成疾的新中国创立伊始,有一群闪耀的人,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甚于今日之明星、艺人,他们是为了祖国抛弃国外优渥生活,为突破技术难关废寝忘食、抛家舍业,为国家强盛默默奉献一生的科学家。
他们的名字是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童第周……那个长长的表单中,有一个闪耀在前排却鲜有人知道的女性,与钱学森齐名的“女星”,她叫王承书。
王承书1912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位小姐不爱琴棋书画、女红交际,她偏爱数学和物理,有着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异于常人的聪明头脑。王承书入学后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几乎总是排在第一,这让燕京大学的同班男生望尘莫及。

1941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密歇根大学,师从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王承书刻苦学习,三年便博士毕业了。乌伦贝克对她赞叹不已,称她是个天才。王承书毕业后留校工作,与老师一起研究了很多项目,也渐渐在美国物理界积起了名气。在此期间,王承书遇到了张文裕,两人结婚后剩下一个儿子,生活幸福美满。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远在他乡的王承书激动万分,她知道自己为祖国效力的机会来了。于是她辞掉了工作,准备跟家人一起回到中国。但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国限制人才流回中国,尤其是王承书这样的物理学家。
王承书的回国申请被一拖再拖,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在美国陆续买了些文献资料,偷偷寄回去。七年后,王承书终于回到了中国,这些材料也发挥了巨大运用。
当时的中国环境破旧,王承书回国后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但她毫不在意,每天往来于研究所和家中,夜以继日地研究学习,将之前邮回来的资料都研究了一遍。

1961年,我国的浓缩铀研究陷入困境,需要更多科学家投身进来,但是这方面的人才不多,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征求她的意见。王承书在物理学方面的能力非常适合这项任务,但浓缩铀研究是一项绝密研究,研究周期长,成果不确定,有了成绩也不能对外发布,是一件吃苦不讨好的工作。
更困难的是,为了保密研究人员要到指定地点在封闭环境下工作多年,不能告诉家人自己在做什么,也无法与他们见面。对名声在外、生活幸福、年馀50的王承书来说这无疑是个艰难的选择,但她并没有太犹豫,当面便应了下来。
王承书就此“抛夫弃子”,进了研究所,隐姓埋名三十年,世间再也没有她的消息。
王承书从小到大生活环境优渥,没吃过苦,大家以为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很可能吃不了这份苦,但他们错了。王承书在厂里废寝忘食地工作研究,从不矫情,事必求精,这让很多男同事都汗颜。

三年的奋斗换来了喜人的成果,浓缩铀的壁垒终于被打破,同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射成功,王承书喜极而泣。这三年的日夜辛劳让她两鬓生华,原本年轻的容颜老去太多,但在那一刻,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随后原子弹研究继续深入,新的重大科研项目先后启动,王承书相继加入了多项研究,她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一颗不可或缺的重要齿轮,与众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起推着中国落后的科技行业滚滚前行。
其间他们日复一日进行着可能毫无结果的研究,没有拿过任何奖项,没有回家见过家人,世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只有一项项惊人的研究成果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他们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持久地坚持下来。
夜以继日的高强度工作让王承书疾病缠身,1994年,她告别了她默默奉献了一生的科学工作、三十年未见的家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她将自己的积蓄都捐到了希望工程,希望有更多孩子能接受教育。王承书的学生提起她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先生,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

王承书是那一辈科学家的缩影,他们不像社会名流那样登堂入室,他们默默无闻,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伟大无私都很少有人知道,很少有人提及。但历史的洪流冲不垮时光的丰碑,他们为中国、为今天的美好生活所做的一切都刻在丰碑上,风雨涤荡,愈显英雄光辉。时代向前推移,社会不断进步,但英雄永远是英雄,英雄的精神不灭。
参考文献:
《永恒的人生——王承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