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追男的结局:贤惠持家为丈夫生下三女,丈夫却早已厌烦选择纳妾
在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的心中,存着一个永远的遗憾,所拥非所爱,所爱不可拥。他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可谓惹得沸沸扬扬,陈心一、毛彦文,以及吴宓三人,主动或者被动的齐齐上演了出民国闹剧。最终,作为主人公之一的陈心一,赢得一票人的眼泪,亦算全身而退,为自己挣得了尊严。
三人的纠葛,最早要追溯至吴宓在清华园就读的时光。当时,他与毛彦文的未婚夫婿朱君毅是同桌好友,朱君毅常同他分享毛彦文的情诗,渐渐,吴宓被诗中才情所折服,脑内对写诗之人情愫暗生。
后,吴宓赴美深造,他却浑然不知,于大洋彼岸,在风景如画的浙江,有个温婉娴静的江南女子,早已对他芳心暗许,此人便是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院的陈心一。因缘际会,她见到了吴宓的相片,后又特意寻得他的文章拜读,终对这位才情过人的男子倾心不已。

因受过高等教育,陈心一思想独立且大胆,她四处探听,得知自家兄长陈烈勋同吴宓乃是同学。这对陈心一而言是意外之喜,她同家人表明自己的心迹,主动寻求兄长帮助。于是,在1918年的11月,独居美国的吴宓收到了陈烈勋的来信,信内写道家中有一姊妹,愿与吴宓缔结良缘。
奈何吴宓尚在留学期间,馀三年方可归国,即便心急如焚意图一探究竟,也只能将探听之事交付好友朱君毅的未婚妻子毛彦文。可无巧不成书,毛彦文竟是陈心一的好友,二人感情十分深厚,而毛彦文对好友的评价也非常中肯:贤淑稳重,贤妻良母之首选,但不善交际。
于是,吴陈二人隔着大洋,定下了婚约,随后通过一封封书信交流。陈心一爱的愈发深沉,其灵魂得到了无上的满足,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着爱人的归国。
终于,1921年的8月,吴宓归来,他迫不及待的赶往杭州,去见翘首以盼的陈心一,并意外的见到了他同陈心一的媒人毛彦文。举止得体的吴宓站在陈家客厅,看着神采飞扬的毛彦文,才惊觉此人便是自己暗暗思慕的女子。

可当时的毛彦文尚有相爱的未婚夫婿,吴宓亦有想要珍之重之的陈心一。吴宓同陈心一相约泛舟西湖,二人坐在船上,对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看着身旁书信往来三年的恋人,都羞红了脸。陈心一脑海内已勾勒出今后的美好生活,吴宓对这个斯文恬静的女子亦是满心欢喜。就如此,十三日不到的功夫,吴陈二人便结为夫妻。
陈心一婚后心甘情愿的操持家务,贴心照料丈夫的起居饮食,此时的她,如何也不会预料到,在将来的某一天,她会变成丈夫的苍蝇血、饭米粒,更意料不到,丈夫移情别恋的对象,会是自己的闺中密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间七年已逝,陈心一也已为吴宓诞下三个粉雕玉琢的女儿。她过的十分幸福,丈夫是备受尊重的文化人,并且对她贴心温和,三个女儿乖巧懂事,生活几乎无半点不顺心之处,这七年间,她一直坚信自己当年的女追男是此生最明智之举。
反观吴宓,他早已对这场婚姻感到乏味可陈,陈心一过往的沉稳持家也变成了世俗无趣、不解风情,他开始后悔七年前的选择。此时,他曾经思慕的毛彦文惨遭未婚夫婿抛弃,他的满腔爱意再无法抑制。一方面,他不惧世俗的对毛彦文穷追不舍,纵然吴父斥责亦不改其决心。另一方面,他对陈心一提出纳妾的要求。

这个要求犹如晴天霹雳,击溃陈心一的全部美好,几番辗转难眠以后,果断勇敢的陈心一挥泪对吴宓提出了离婚,并且要求得到三个女儿的抚养权。考虑到世道艰难,她一个弱女子无法给予女儿们更好的生活品质,便要求吴宓每月支付三个女儿的抚养费。为了早日得回自由身,吴宓迫不及待的完成了全部手续,于1929年9月12日正式离婚,转头便去疯狂追求毛彦文了,全然忘却了深爱他的陈心一。
陈心一在离婚后独自抚养着三个女儿,听着外人传着吴毛二人的纠葛,一心扑在女儿们身上,将三个女儿抚养成人。她的一生,未曾辜负任何人。为人妻时,贤淑温婉,持家有道,为人母时,正确引导,慈爱祥和。对所有人,她都尽了应尽的责任,无愧于天地。
参考文献:
《吴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