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文身习俗是如何起源的?为何在文身之前还要做仪式?

文身习俗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古老风俗习惯。因为富有各种各样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目前在云南省诸多少数民族中仍或多或少地保持和传承着它。云南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其文身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文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历史发展时间悠久、而且文化特色也是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就以云南省最为熟知的少数民族傣族为例,介绍一下他们的文身习俗。

傣族文身习俗是如何起源的?为何在文身之前还要做仪式?

一、少数民族的文身是什么?

文身是云南省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传统文化,其纹样的形成与发展中包含着许多复杂的语义,具有特殊的图形视觉特征,这与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因素紧密相关,是不可割裂的文化谱系。同时,文身也是服饰的一部分,要深入了解文身需将之放在服饰体系中探析

服饰既包括穿戴在身上的衣、裙、裤、鞋袜等暂时性的“服装”和耳环、项链、手链、簪花等“配饰”,也包括对人体进行的永久性装饰,如文身、划痕、毁体等。因此,文身与服装、饰品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一起构建了服饰文化体系。

中国文身习俗渊源流长,其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古代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南、西北等地区。近代,云南省的傣族、黎族、壮族、怒族、佤族、独龙族、崩龙族、景颇族、基诺族、布朗族、布依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仍保持着文身习俗,其中有些民族的文身文化一直承袭至现代,但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这种古老习俗已濒临灭亡。

傣族文身习俗是如何起源的?为何在文身之前还要做仪式?

二、傣族文身习俗是如何起源的?

傣族云南古老土著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族群。文身在傣族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西双版纳傣族男孩一到七八岁都要开始过佛寺生活,并且也开始文身。

傣族的文身传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来源可能为了求得图腾的保护,于是就产生了将自己同化于图腾对象的做法,他们或把自己打扮成图腾的模样,或把图腾描绘或文刺在自己的身上。传说远古的时候,傣族生活的地方有种叫做“批厄”常伤害捕鱼的百姓,一个叫作比节的小伙子为捕鱼赡养家中老母。有一天他捕回了变成鲤鱼的龙王七女儿。

龙王得知后,派大臣携带金银财宝前来寻找。比节将龙王七女儿送回去了,并且拒绝了财宝。龙王表示感谢,就在比节的腿上、身上刺了许多鱼鳞状的花纹,以此保护他免遭水怪侵害。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身上文刺同样的花纹以避水怪。如此以来,傣族就将龙作为图腾之一,并将之文刺于身上。

傣族文身习俗是如何起源的?为何在文身之前还要做仪式?

在现代,还能通过年迈的傣族老人身上的文身,窥探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蛮书》卷四载:

“皆当顶上为宜髻。以青布为通身袴,又斜披青布条。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衣以绯布,以青色为绣。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

这证着傣族有文身习俗,所文部位主要是脚踝和腿部。

《西南夷风土记》载:“孟艮子,好斗,……遍体黥以花草鱼鹊。”这里的“孟艮子”是对孟艮府“百夷”的称呼;也说明此区域的傣族有文身习俗,且喜好文“花草鱼鹊”等自然界动植物。再有马克波罗记述的金齿(今保山)地区的民俗:“男人又在他们的臂膀和腿上,刺一些黑色的斑状条纹”。除了图腾的说法,可能也是傣族人民对美的本能追求。

三、文身都纹什么呢?

首先,据研究,动物纹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文身纹样中最常用的纹样。傣族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建立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两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云南长达数百年。

该民族的动物纹相对丰富,其中,傣族文身纹样的动物纹最常见的有:蛇纹、龙纹、老虎纹、狮子纹、猫纹、野猪纹、大象纹、壁虎纹、鳝鱼纹等等。蛇纹和龙纹在傣族文身中出现得最早,二者都是图腾崇拜的对象。

同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促使丰富的植物纹,成为了文身纹样的重要题材来源。傣族的植物纹多是取植物的局部,因为傣族信奉小乘佛教,莲花在小乘佛教里有深刻的寓意,傣族人在身上文刺莲花纹也正是虔诚信仰佛教教义的体现。

傣族文身习俗是如何起源的?为何在文身之前还要做仪式?

除了以上两种,还有一种运用多的几何纹。因为傣族信奉佛教,傣族的几何纹通常与经文、咒语紧密结合,常常被傣族人刻在圆形、方形、菱形等几何图案的中间,排列有序,其几何纹是经文和咒语的载体,以此创造的颇具民族特色的“燕”式几何体形式。

傣族人对文字符咒纹的使用也是相对普遍,尤其是他们对运用纯文字纹方面,是典型的民族。纯文字纹通常是单独的一个字、或一段话,直接文刺于文身者肌肤之上。这种图案具有非常明确的宗教功能和文化意义,通常文刺于人的上半身。

四、文身的作用是什么?

如今,傣族的传统文身虽然在慢慢地消失,只有在一些老人身上方能看到,但傣族保持文身传统习俗的人数仍相对最多。傣族男女皆要文身,文刺方法是用针在人体胸、脚、手等部位刺出图案后,涂以紫黑色植物液汁,待刺处伤愈干燥后即显现出清晰图案,图案有虎、豹、象、龙、蛇等动物纹样,或是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

傣族文身习俗是如何起源的?为何在文身之前还要做仪式?

与其他少数民族略有不同的是,傣族在文身之前还要举行庄重的祭拜神佛文身师爷的庄重仪式,此为祈求文身顺利,也期望赋于文身纹样以神奇功效。由此可见看出傣族人对文身的重视程度非常高。那么,对于傣族来说,文身的功能有哪些呢?

1、族群区分功能 为了区分族群差异,各族群体成员均在自己皮肤上文刺不同的纹样,进而演化出象征族群的特殊标记。明朝李思聪的《百夷传》记载:“官民皆髡首黥足,有不髡者,则酋长杀之,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如果不“黥足”,即在足部的位置文身,则被视为“非百夷种类也”。这凸显了传统文身作为傣族部族标志的重要性,因此也带有强制性。

傣族的谚语也印证了此点,“傣族谚语‘哈来宾傣,哈仑宾贺’之译便是‘有花纹是傣族,无花纹的是汉族’”。除此之外,《西南夷风土记》载:“(傣族)男子皆黥其下体成文,以别贵贱。部夷黥至腿,目把黥至腰,土官黥至乳。”这说明当时傣族文身以所文部位的差异来区分贵贱。

傣族文身习俗是如何起源的?为何在文身之前还要做仪式?

2、 婚姻标识功能 实际上,文身的这个功能起着成人标识和婚姻标识的双重功效。首先,没有文身的未成年人是不能结婚的。其次,虽然已经文身的男女表示成年,达到结婚年龄,它又约束着通婚的范围。

傣族都给文身赋予了成人婚姻标识的功能,规定未文身者不得嫁娶。例如,在傣族民间还流行着关于劝文身民歌:“你没有花纹算什么男人?不刺花纹谈得上什么真心?你怕疼,就同田鸡去住吧,你不刺,就去带女人的黄腾圈吧,哪个还想与你说话呀,你连青蛙都不如。”这首劝文歌生动而有趣地说明了:傣族把文身作为成熟男性的象征,视为谈婚论嫁的条件。

五、结语

透过对傣族文身习俗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文身绝不是简单的刻画符号,它反映了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的变迁,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复合体,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赵丽明,许多多等:《神奇的刺青——西双版纳文身调查》,学苑出版社,2011 年;

桂万勇:“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身纹样研究”,硕士论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