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第四等爱情?妻子还活着,他却为她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
距今遥远的民国是一个动荡的时期,风云诡谲,人人自危。人们在新旧社会的交替中艰难谋生,人心惶惶,为生活而奔走。偶有不被时代浪潮吞没的,也是惶惶不可终日,物质需求堪堪满足,自然无从想起精神层面,无从想起“自由”二字。但这只是平常人,而民国不只有平常人,还有大师。陈寅恪就是这样一位一生都在诠释自由的大师。
陈寅恪得以贯彻自由准则,其中一大原因便是他的家世。他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是晚清的忠臣,履历颇丰,先后任浙江及湖北按察使、湖南巡抚,一手提拔了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骨干,他的父亲陈三立则在诗坛声名远扬。既是官宦世家,又是书香门第,自然家财万贯。

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陈寅恪虽行事自由,可并不逾越,也是因了他学识渊博。13岁的他跟着当时风气东渡日本求学,途中他与同屋一位来自浙江绍兴的少年相谈甚欢,二人结下了深厚情谊,这位少年后来的笔名是“鲁迅”。
陈寅恪的求学路可谓漫长,1910年-1921年,除了一战期间回国避难,陈寅恪均在国外学习,于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之间辗转。多年的刻苦钻研之下,学有所成,他可以流利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尤其擅长梵文和巴利文。
学成归国之际,陈寅恪已是过了而立之年,但他还未曾结婚,实现了婚恋自由。他更提出了知名的“五等爱情论”,其中第四等爱情便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第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

而陈寅恪形成这著名的理论时,恐怕没有料到,自己的婚姻会是他口中的“四等爱情”。他和发妻唐筼结婚时都已过而立之年,但二人的婚姻并非仓促之举,反而是真正的感情生发下的决定,而岁月也证明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
陈寅恪夫妻婚后养育了三个女儿,本来是幸福美满的。可天有不测风云,十年特殊期间,陈寅恪和妻子因文人身份受红卫兵批斗,本来已年老多病的二人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羞辱之下,病情更是每况愈下。陈寅恪也真是感觉到妻子可能会先自己而去,才在妻子仍存活于世之际为她写下著名的挽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如此深情感人泪下,可最终先走一步的却是陈寅恪。他率先离世,留下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女儿,幸而女儿都已长大成人。丈夫去世之后,唐筼不顾众人劝阻,毅然停止服药,没了维系生命的药,更没有了活着的理由。一个月后,唐筼也溘然长逝。
这样的爱情在现代社会中罕见异常,却仍被世人渴求。可在陈寅恪口中,此等爱情亦仅算得上第四等,仅优于第五等。恐怕是社会变了,声色犬马,浮躁喧嚣,不复从前的“一切都慢”。
参考文献:
《陈寅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