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预言:想要称霸亚欧大陆,一定要定都伊犁,为何没能入选?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孙中山
在那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一批一批的能人异士前赴后继,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百姓与国家筑起了一道血肉的长城,正是这些人,他们拥有着昂扬的斗志,永远满怀前进的步伐,奔赴在战场的第一线,游走在革命的生死大业之间。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由他们推翻,国民的新时代由他们展开,他们才是真正为万世开太平的那一群人。
在溥仪退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清政府终于被推翻,而存在了整整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也终于不复存在。人们似乎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折合理想国中,人人不分高低贵贱,生来平等互助,永远对国家满怀赤诚。
当然,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样的理想国永远不可能实现,有人的地方就注定有人性的丑恶:贪婪、无知、欲望.....因此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后的几十馀年间,整个国家依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作为民国革命第一人,孙中山先生不仅仅是民族的英雄,更是国际乃至世界的伟人。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迎接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而他对于曾经中国的大胆构想,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渐渐的浮出水面,这就是著名的“一都四京”构想。
武汉
最开始,孙中山将自己心中理想的国际都城定在了武汉的武昌。其实迁都的想法,在孙中山心中早就有一个大致的架构,只是苦于形势动乱,局面不安,因此才一直未能详尽的建立起一个计划来。但是从章太炎的《相宅》一书中可以看出,早在1902年两人就曾经一起商讨过关于国家首都的签订问题。
孙中山首先对南京提出了反对,因为在孙中山看来,南京虽然是几朝古都,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也十分便利,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有利于定都南京的优点,但是南京的缺点却是致命的:地理位置特殊。
南京位于中国东南区域,这样一来,势必就对中国内陆偏向西北的地区无法形成制约,而西北一向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开采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贸然放松西北,势必就会对国家的形势产生威胁,因此“金陵不可取”。

武汉相对于南京来说,当时的经济情况并不发达,但是这些是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的,只要定都与武汉,带动武汉的经济发展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这也就不足以称之为问题。而武汉远远大于南京的优势,是其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武汉处于整个国家的中心位置,是著名的九省通衢。
况且武汉有非常重要的南北铁路,也是长江的中心位置。所以在武汉定都,获利要远远大于南京。
西安
西安是十六朝古都,在这一点上,西安也曾经在孙中山的考虑范围内。此前已经讨论到了关于定都武汉的利益指出,但是其实定都武汉,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虽然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处于全国中心,但是实际上,当时平衡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整个国家。
当时的中国首当其冲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西北的少数民族的问题。西北地区为中国边疆,自从清朝一来,整个国家的西北地区就不算太平。早年间,因为西北部的准噶尔等军队贸然来犯,雍正还曾经带兵清剿。

虽然整个清朝已经过去了百年,但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非常难以约束,一个不慎就会饿虎扑食般侵蚀内陆。因此光是定在全国中心似乎还是有所不足,应该偏向为更加西北的地位,那么这个时候,西安就成为了非常适合的选址。
西安作为十六朝古都,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就是便于约束边疆地区的藩属。而且西安作为赫赫有名的历史古城,在整个中国也算是比较发达,所以其实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西安也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定都选址处。
伊犁
若说武汉、南京、西安都还情有可原,那么伊犁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孙中山之所以还将伊犁划入了自己的考虑范围内,也是出于当时国家的形式和伊犁自己本身的优势。
伊犁位于新疆地区,靠近欧亚大陆。而当时在新中国的外患中,最为主要的侵犯大军即是与伊犁相对的俄国。俄国国强,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中国一直是虎视眈眈,如果一味将首都定在中国南方或者中心地位没那么就给了俄国可乘之机。

再来,就是南京、武汉、西安等地虽然经济不错、土地却远远不如伊犁开矿。当时的孙中山认为“想要称霸于亚欧大陆,一定就要定都于伊犁”。但是实际上,伊犁的经济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此最终没有入选。
其实定都伊犁还有孙中山本人的思想问题影响。当时孙中山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十分看重,他认为当时苏俄革命的胜利,其实就是正在进行着的中国革命的前身。苏俄革命的成功,无疑是对于整个中国革命的一种启示与经验,影响着国内的革命局势。
那么如果能够靠近苏俄并且与之联盟,国内革命形势将一片大好,再有就是德国的问题,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如果自己能够在此时与德国联手,那么逆风翻盘不是没有可能。只要三国联合,借助伊犁广袤的土地优势发展重工业军工业,就可以建立起世界上最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到时候称霸欧亚大陆将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当然,从现代角度看,这个计划有些过于理想化了。孙中山急切的想要发展成强国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是必须要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的来,才能够最终走向真正的成功。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