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只有3所小学、2座医院,卡布斯逼父退位,带领阿曼国走向世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出自顾炎武。国家的存亡,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无论是古代帝王时期,还是现代社会主义时期,一个国家的存亡,都与每一位公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有着帝王世袭制度的奴隶封建社会,篡夺皇位,残杀手足等事情是屡见不鲜,但是逼自己父亲退位还能流芳百世的便是寥寥无几。
纵观历史,有中国唐太宗李世民残杀手足,逼父亲退位,但因宽容豁达,治国有方被名垂青史。有朝鲜太宗李芳远,弑兄杀弟,逼父退位,同样也成为一代明君。还有莫卧儿王朝第六代皇帝奥朗则布,同样逼父退位却也名垂千古。不曾想,历史发展到现代,在君主立宪制慢慢褪去的时候,逼父退位自己登基的事情还在发生。
卡布斯的孤独童年
卡布斯本赛义德,简称卡布斯,阿曼人,从小在塞拉拉的皇宫长大,赛义德本泰穆尔的独生子。父亲对卡布斯十分严格,从小被禁止到海边玩耍,和同伴嬉戏打闹,以及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甚至禁止与学习无关的一切谈话,这使卡布斯的童年极其孤独。
在卡布斯年满16岁时,被送往英国的私立学院就读五年,在这段期间,卡布斯学会了骑术,养成了对古典音乐的热爱,酷爱研究英国的政治历史,并且饱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后来成为英国陆军步枪队军官,并且在西德服役一年。因为卡布斯常年在英国留学的经历,思想深受西方影响,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逼父亲退位
然后,父亲赛义德是一个残暴多疑,极端保守的苏丹国王,在近四十年间里,由于对西方文化制度的极端恐惧和仇视,以“伤风败俗”为由,对国民实施各种高压约束。在赛义德的治理下,阿曼的面貌极其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国民使用电视机,冰箱,电话,汽车等一系列现代化产物,甚至禁止国民出国,也不让外人来阿曼。
因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全国只有三所小学,两所医院和五公里长的柏油马路,像现代化的设施建筑,在赛义德的管理下,是根本不会出现的。
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会被赛义德大肆逮捕,并且流放,期间还将立主改革的弟弟驱逐出国。1964年,卡布斯从英国回到阿曼,看到国家的现状,决定把国家带入现代社会的轨道当中。当下决定与父亲探讨其思想观念和新颖的治国之道,却因为父亲接受不了其进步观念,被强行关押六年之久。
民众对赛义德国王的所作所为甚是不满意,甚至有人开始抗议,并且身为“太上皇”的英国顾问对赛义德也是冷眼相待。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在英国政府的帮助下,领导着自己的陆军官兵开始发动宫廷政变,当天就控制了王宫内外。
赛义德虽不愿意,却也没办法,卡布斯在大多数人的支持下,逼迫父亲赛义德签署了退位诏书,然后自立为下一任阿曼苏丹,时年30岁。
崛起的阿曼
卡布斯继位后,开始在国内推行现代化政策,进行大面积改革。首先是打开国民,与世界接轨,引进大量外资。然后大力开采阿曼的石油资源,把挖掘石油带来的巨大收入投放在国家经济建设上,建立健全的现代化设施与企业。
比如高速公路,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福利场所,娱乐场所等,废除了赛义德在位时不合理的政策法规,给予国民许多的权利和自由,并且大面积招揽人才,邀请王叔塔里克等人回国参政,帮助自己开阔国土,壮大国士。与此同时,卡布斯说服英国撤出在阿曼的驻军和顾问,实现了真正的国家独立。
在卡布斯国王的治理下,阿曼飞快的成长,在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愚昧落后需要他国保护的小国,变成了繁荣昌盛的独立大国。从八十年代开始,阿曼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中等国家的标准,跟临近的石油富国不相上下。对于常年落后的国家被如此迅速的带上来,堪称是奇迹。
卡布斯凭借着聪慧的头脑精准的理财能力,成功跻身与世界最富君主排行榜上。卡布斯国王因为治国成绩斐然,深受群众爱戴,被称赞为“伟大的复兴者”,而卡布斯登基的当天(7月23日),也被国家命名为“国家复兴日”。
卡布斯曾娶叔父塔里克的女儿为妻,但结婚没多久便离婚了,至此再未娶妻,也没有任何后代。虽然大家私底下讨论自己国王是不是同性恋,但这并不妨碍国民对卡布斯国王的爱戴。不得不说,卡布斯国王的所作所为是十分正确的,虽然兵变逼迫自己父亲退位,但是却引领着国家走向复兴,使阿曼国人都过上了安逸富裕的现代化生活。
卡布斯国王后半生虽然没有一儿半女,但是仍然颇有趣味,卡布斯组建了一支乐队专门为他演奏古典音乐,以此来消磨时光。阿曼苏丹卡布斯去世,享年79岁。卡布斯去世后,阿曼国家宣布了为期三天的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各大机构将停止工作,并将旗帜半落,以尽哀思。
“人生仅一世,而流芳则千年”,人活一世,做出的贡献可以轻于鸿毛也可以重于泰山。卡布斯国王带领阿曼走向世界,成为独立的石油富国,为阿曼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也成功让自己名垂千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呼吁大家人生在世,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问心无愧,不追求一时的刺激,要坚持长远的兴趣。花花世界,静守己心,活出坚强,活出自省,才能体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活的更有价值。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