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千亿文物无偿捐献国家,病危时医生看他衣着朴素:你配吗

张伯驹:千亿文物无偿捐献国家,病危时医生看他衣着朴素:你配吗

文化遗产是见证一个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之传承始终未曾断绝。

据记载,世界本有四大文明古国。分别为: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未冠以“古”字,细想来,便是中国之文明未曾断绝之因。华夏民族,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雨飘摇,依然屹立不倒,文明得以延续,血脉得以传承。

虽说中国之文明未曾断绝,却在20世纪险些断绝。那时候的国家风雨飘摇,硝烟滚滚,不知多少文物流落海外。圆明园的毁损,他国的侵袭,使得本国的瑰宝流落在外。于此,我们要感谢为祖国回收,收藏文物而努力的人们。尤其是张伯驹先生,一生收藏文物,最终将文物捐献国家,于人民共同观赏。

张伯驹:千亿文物无偿捐献国家,病危时医生看他衣着朴素:你配吗

结缘文物,为其疯狂

“心胸决定格局,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版图决定疆域。”张伯驹,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14日生于河南项城,为张锦芳之子,袁世凯的表侄。后不久,其父将其及妹妹,过继于伯父张镇芳。

张伯驹祖上以耕读传家,藏书万卷。受其家庭及父亲的影响,七岁便入私塾,九岁便能写诗,赋有“神童”之称。张伯驹在古代可谓是“富二代”一般的人物。家有其父为官宦,又有舅舅袁世凯坐阵,家中万贯家财,日子好不风流快活。

张伯驹并非无所事事,家庭的文化底蕴,使得他早早的与文物结缘。收藏文物是他的爱好之一,同样也为后来文物的回归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人不理解他对文物的疯狂,其父也甚不理解。见儿子如此喜爱文物古玩,唯恐其玩物丧志。心疼儿子之馀,利用职务之便,将其安排到银行挂职,也便与监督儿子。

张伯驹:千亿文物无偿捐献国家,病危时医生看他衣着朴素:你配吗

在民国混乱时期,百姓流离颠沛,王公贵族也纷纷到银行抵押文物古玩,换取真金白银。张伯驹在此之际,识得文物,锻炼了鉴赏能力,与文物结下不解之缘。或许是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爱上了文物收藏,他爱到无法自拔,几乎疯狂的收藏态度。

就一般文物收藏家而言,文物收藏总有一定的预算,万万不可为一件文物“因小失大”。张伯驹却不同于常人,对文物收藏持有疯狂热爱的程度,乃至可为文物收藏倾家荡产。张伯驹听闻《平复帖》消息之时,心绪难宁,辗转难眠。毕竟《平复帖》乃西晋陆机真迹,其书法造诣极高,此作堪称瑰宝。倘若落入洋人手中,乃人生一大憾。

为此,托人求购此作,因其高价不得不放弃。自张伯驹收藏文物以来,多次高价自费,万贯家财几乎耗尽。机缘巧合之下,最终以四万价格买入,收藏于家,喜笑颜开。他爱文物胜过爱自己。当时,轰动一时的绑架案主人公即张伯驹。向张伯驹家人索要300万(伪币),其目的昭然若知。由于张伯驹对文物收藏的热爱,家财万贯都已经变成了名贵字画。

张伯驹:千亿文物无偿捐献国家,病危时医生看他衣着朴素:你配吗

唯一可行之法,即变卖字画,当张伯驹听闻,直言切勿动字画文物,文物即吾命。为保存文物执意僵持几月余,最终不了了之。混乱之中,依旧保护文物。京都沦陷,多次辗转于京都与上海,只为文物字画。张伯驹为免于瑰宝沦落,将《平复帖》等贵重文物,缝于被褥之中,悄悄带出。得以保全文物。

看淡名利,捐献文物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古今楹联类篡》

纵观几千年,能有几人能将私藏与众人共享?令人不解的是,一直将文物字画视作自己生命的张伯驹,会将一生收藏的文物无偿捐献给故宫,交还国家,还珠于民。具有效记载,张伯驹一生收藏多达118件,为此由富家公子成为众生之一。

鉴于张伯驹无偿捐献以及拳拳爱国之心,政府打算拿出万元补偿,张伯驹拒收此钱。记得在其《丛碧书画录序》自述:“收藏,一为财,二为才,前者自不必提。”想来张伯驹并不为财,无奈之下只能颁布褒奖令。自此,张伯驹将剩馀字画全部无偿捐献。

张伯驹:千亿文物无偿捐献国家,病危时医生看他衣着朴素:你配吗

兑现了其“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的初衷。张伯驹的为人实在令人敬佩,收藏文物,不为己,却为国。正是有如此人,才使得中华文明千年不断,历史事迹一脉相承。

朴素生活,看淡是非

难以想象,年少时的富家公子,乃至当时的收藏大家,生活朴素至极。极尽一人之力,收藏百馀文物,家财万贯皆散尽,囊中羞涩钱几许。曾几度几乎无法养家,无奈之下,妻子提出卖掉文物换取钱财度日的意见,皆被张伯驹强势拒绝。

人至中老年,却如此清贫,为柴米油盐而烦恼。倘若以其捐献文物估价,若以拍卖计价,张伯驹怕是已有千亿身价,如此,随意拿出一件藏品,便可吃穿不愁,惠及子孙。张先生的信念不允许如此行为。

张伯驹:千亿文物无偿捐献国家,病危时医生看他衣着朴素:你配吗

如此平淡生活也好,不幸病魔缠身,张伯驹因病住院,妻子心疼其人,表明想要去高级病房,给丈夫比较安静的环境。但医生的话却令人怒火恒生,“你配吗?”。仅凭借衣着朴素,如此草草敷衍了事,令人心寒。最终,找来博物馆馆长帮助证实身份,并且有能力支付费用,方才住进高级病房。

张伯驹先生,看淡了金钱名利,无偿捐献。看清了人情冷暖,人心不古。他是一位近现代文化名人,理应受到尊重和重视。国难当头,倾家荡产留国宝;不忘初心,誓死捍卫有文遗。回头看,博物馆中的天下第一藏品,诸如《平复帖》、《游春图》和《上阳台贴》,无一不展示着张先生的博大胸襟以及艰难收藏、保护的故事。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