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毁了还是"续命"了?

“才不配位,必遭其累”,这是形容才不配位的一句话,才不配位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作为无法与他的地位、身份所匹配,特别在当权者身上更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皇帝身上一切的事都会影响深远。

《清平乐》: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毁了还是

而最近大火的一部历史剧《清平乐》讲的就是宋朝皇帝宋仁宗的一生,但是不止于此,剧中还隐藏了许多的宋朝初期皇帝唐太宗的许多作为。那么我们来看看唐太宗对于《清平乐》中强盛的宋朝有什么影响?他到底是毁了后来的宋朝还是使宋朝度过了短命危机?

一、从《清平乐》来看,前任皇帝宋太宗对宋朝卓有成效的作为

既然我们要来剖析宋太宗对在宋仁宗时的影响,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宋朝这个朝代。宋朝可以说是乱世中兴起的王朝,可见他的不一般。宋朝是五代十国后的第一个朝代,分为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代阶段,一共经历了十八位皇帝。

而在《清平乐》中,宋仁宗当朝时期,是宋朝最强盛的时期,被称为“仁宗盛治”,在《东坡诗话》中描写到“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宋太宗何许人也?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历史的评价中有褒有贬,我们来细说宋太宗对《清平乐》时期的卓越成效。

1、树立了立皇太子的传统,在保证皇朝权力过度和稳定这一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平乐》: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毁了还是

我们大家会觉得立个皇太子而已,哪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往前看,父死子继的传统在五代早就被打破了,“制以开封尹寿王元侃为皇太子,改名恒。诏皇太子兼判开封府。自唐天佑以来,中国多故,不遑立储贰,斯礼之废,将及百年”

这段记载说明了,除了唐末昭宗以来,自五代到宋初近百年,没有再出过一个皇太子!因为是在这么一个乱世,所以对于当时来说谁也不知道会不会会出现第六代,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皇帝是不是自家人,所以对于后续的皇位和自己国家的证明上。

可以说宋太宗立皇太子标志着宋朝已经摆脱了五代的传统,在保证皇朝权力过度和稳定这一方面,更是让宋朝重新回归到正统的王朝,才有后来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等。

2、创设殿试、改革科举,让宋仁宗时期出现“皇帝与士大夫官僚共治天下”的场景

最近在《清平乐》中大火的片段就是“背诵并默写全文向你走来”,这也是非常的契合我们观众的心理,这里其实说的是北宋时期,在我们熟悉的课本上的人物都走到荧幕上了,例如范仲淹、晏殊、王安石、韩琦等等;

这就要提到前皇帝宋太宗了,宋太宗在朝时大规模的扩大了科举进士的名额,这一举措让更多的寒门可以说影响深远,我们看到的那些熟悉的文人等,大多都是由进士出身。

“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这段来自《宋史选举志》的记载,告诉了我们在当时连屡次不中的人都有特殊的照顾,对于没有考中的也进行照顾,可见其人性化。

《清平乐》: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毁了还是

史料还记载在公元977年,开科取士,进士及诸科共录取500人,其中仅进士就达109人,此举可谓石破天惊。

还有《清平乐》中韩琦与宋仁宗的再次见面的场面,就是殿试。殿试就是宋仁宗所为,可以说这一举措让很多寒门子弟有了机会,再次促进了宋朝文人的黄金时代到来,这样的变化也给宋朝后来孕育了很多生机,吸收了很多可用之才,而且促使了宋词这一文化,成为了不亚于唐诗的文学。

而且对宋朝后来选拔人才方面带来了很多有用的借鉴,直到今天,还有着有益的影响。在宋仁宗时期就出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官僚共治天下”的场景。

3、确立二府三司制,使皇帝有权利来主持各样的改革

许多的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在历史书上见到的二府三司制。宋太宗的两府三司制度加强了皇帝对于国家内的控制,不再是容易出现被丞相掌权的现象,让国家的军事、政治和财务分立,互不统属。

在《清平乐》中也有体现出这一点,在宋仁宗知道坊市制度有着许多弊病时,宋仁宗选择改革来捅破这些无异于百姓的制度,这里的言辞背景是各位官员,可以看到皇帝高坐在上,执政掌权并且改革,这就是二府三司制给当权者带来的好处,皇帝有着实权来尖锐改革。

二、为何说从现在看,宋太宗毁掉了宋朝,他做了什么?

虽然宋太宗比不上后来赫赫有名的各样皇帝,但是在上面已经看到他对宋朝带来的好处。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清平乐》: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毁了还是

粗略的一看好像是有一丝天子的气势,但是细细的琢磨就发现了宋太宗的小心机,对于宋朝来说,可能是自己用来超越哥哥的工具,对于后来的宋朝或者更之后,更有毁掉的意味,那么我们从现在再来看看宋太宗的所作所为。

1、急于求成,给后来的宋朝增加负担

在《清平乐》的剧中,西夏赵元昊反叛宋朝,想要称帝,朝廷上下对于西境到底是继续采用怀柔政策还是强硬手段起了争论。而宋仁宗在列举了前朝之事,认为自己一直容忍党项一族,没有对他们开战,却始终无法收服党项人的心。

宋仁宗决定向前朝一样讨伐元昊,后来的确是出击了,但是第一次讨伐就持续了3年之久没有拿下,在宋夏战争初期,出现了一个辽国,他看准了时机就要敲诈,这就要提及宋太宗时期的对辽战争了,我们往前看,在当时宋太宗在取得皇位后,民间还是有着各种猜疑与不信任。

而他也急着摆脱来自哥哥的阴影,树立属于自己的威严。那么宋太宗就一心扎在给自己添上伟岸的一笔的想法上。首先是残余的汉国,其次就是契丹,在《宋史》上记载,“四年,太宗亲征太原,改攻城都部署。”这里的太原就是汉国最后的城池,“契丹数万骑寇中山,汉琼与战于蒲城,大败之”

契丹就是辽国,在平灭汉国后,宋太宗本该满足,回国修整调息才对,但是宋太宗急于求成,直接不经休息就进军幽州,幽州这时候还在契丹人手里,我们可以看到宋太宗心里其实把自己摆在首位,而国家与军队的安危实际上不是他第一考虑的事。

《清平乐》: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毁了还是

在这种情况下,首次讨伐注定是失败的,而契丹的反攻也让宋朝本来强盛的军队被削弱。而到了雍熙三年,辽帝驾崩,宋太宗再一次讨伐辽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第二次讨伐还是失败了,这下可以说在军事方面给了急于求成的宋太宗一个下马威,一心急于求成,宋辽关系越发紧张。

这样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宋朝,才有了《清平乐》出现的宋夏战争时辽国的趁火打劫,使宋朝大感压力,以致后来宋仁宗第一时间想的是息事宁人,能花钱解决就不是事,后来就接连不断的出现妥协。于西夏签订“庆历和议”。

被辽国逼迫增加纳税,史称“重熙增币”,乃至后来都是不断的争斗、妥协,我觉得这明显是和宋太宗脱不开干系的。

2、操刀军改,重文轻武,让后来的军事力量逐渐变弱

重文轻武、操刀军改,这有好也有坏。操刀军改中有一点最为致命——无脑扩充军队人数。“招募之日广,供馈之日增,盖雍熙、端拱以后,契丹横不可制而然耳。”就是说一天招募军人的数目比一天多,特别是在雍熙北征失败之后,输给了契丹人给宋太宗带来了心里阴影。

更加注重军队的规模,殊不知差距不是在这!我们可以从史书上看到,经过这一操作,军队数量从宋太祖的二十万涨到了三十五万八千,可以说也影响到了宋仁宗,宋仁宗时期也是越来越多而这么多的军队,真正有战斗力的又有几何?

在后来军队沉重的费用支出,使得宋朝政府产生了积贫之势,针对宋仁宗时期的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所以才有后来宋仁宗的庆历新政,但是这不是这一下改变就可以解决的,可以说宋仁宗时期的几次对夏、对辽战争中,我觉得这也是失败的一部分原因。

《清平乐》:昏君or明君:宋朝在宋太宗手下是毁了还是

而重文轻武,给宋朝带来了许多之前都没有的宋词盛世,但是也逐渐让军事变弱,而且这也延续到了宋仁宗,在《清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朝廷权臣都是文人,这就是宋太宗的改对后来风气甚至朝政的影响,渐渐的军事力量就大不如前了。

三、结语

一句话说的好,“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可以说打下这边宋朝的江山,宋太宗赵光义也是有着功劳的,但是这个江山,宋太宗太想把自己的名字悬在上面,以至于他没有坐稳,没有做好。

我们从近看,其实宋太宗也有不少过人之处,我们在看《清平乐》时,可以看到很多宋太宗给宋朝带来不一样的光彩,比如大兴文学等,这是其他朝代、其他皇帝看不到的,但是从远看,他太短浅,太急,以至于一定程度伤害了后来的宋朝!或许他站在我们的视角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有所反思吧。

参考文献:

《宋史》

《东坡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