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写者在想啥?霍去病卫青被删掉,鲁迅被删减?增加干隆打油诗
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鲁迅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化,教材也不断更新、变化。在浩瀚无垠的文学的海洋中,好的文学作品就像海底的珍珠,虽然数不胜数,但是都深藏在海底的贝壳里,难以发现。
作品的选择对语文教材的编写至关重要,初中教材最近的变化却引起轩然大波,霍去病、卫青被删掉,鲁迅被删减,却增加干隆的打油诗。
戎马一生的将军们
卫青,出生在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是西汉有名的民族英雄,身为将领,他抗击匈奴,袭龙城,收复河朔、河套地区,打下漠北,公元前106年在茂陵东北去世。
霍去病,卫子夫以及名将卫青的外甥,公元前140年出生,也出生在河东平阳,他一生无不不在打击匈奴,曾豪言壮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公元前117年去世。
消失的民族英雄
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的民族英雄,与他们有关的文章却被一一删除了,令人难以置信。
对此,教材编写者们的解释是,霍去病、卫青虽然是为国家而战,大破匈奴,但后来中国逐渐统一,匈奴人居住的地区也被收复,他们有的融入了汉族,有的则成为了后来的、鲜卑族、蒙古族,东北、北方的游牧民族等少数民族。
实际上他们也是中国人,与匈奴的战争只能算作国内的内战。卫青,霍去病也只能算作汉族英雄。
少数民族自治区甚至占了国土的一半,历史上少数民族也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于现在的民族团结政策考虑,这些民族英雄从初中课本消失不见了,但是卫青、霍去病等民族英雄,高中历史课本上会详细讲解。
人们不会忘记英雄的事迹与功劳,毕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家喻户晓的文豪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小学课本少年闰土作者简介上第一次认识鲁迅,陪伴到初中课本上的社戏。
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他的经典作品数多如牛毛,他是有名的大文豪,批判家。文章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与课本无缘的批判家
有资料显示,2008年前,初中课本,鲁迅的作品有9篇,之后删减《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雪》两篇文章后,只有7篇。之后《风筝》也被删掉,仅剩下6篇作品。
卫青,霍去病的删除是因为时代的变迁,鲁迅的文章被删除的原因就有很多。鲁迅的文章原本充满童趣,很有人情味,人文气息很重,比如少年闰土,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等……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却把鲁迅的批判无限放大,强调反抗封建制度,添加了很多本不属于作者的本意,略过了那些美好的部分。
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很深奥,有很多老师都很难理解,更别提初中生了。因此教材删减了鲁迅的文章,也算是给学生减负了。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否定鲁迅,鲁迅的文章都是经典,经典是不会过时的,它们经过岁月的考验和洗礼,就像陈年的美酒一样,历久弥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革命家。
课本上的打油诗
干隆,大家都知道是清朝的皇帝,他还是作诗最多的诗人。不过,他的诗大多很简单,并没有很高的水平,没有多少教育意义。
一一首名为《飞雪》的打油诗上了课本,"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梅花都不见"。是不是想到了邓板桥和一年级背的宋朝诗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简直是邓板桥的高仿,连最后一句都是纪晓岚添加的,增添了可读性。
是不是很惊讶,这么简单的诗居然上了教材,这首诗一不华丽,二没教育意义,三没内涵,更别提有什么特别之处,简直是小学生流水账的日记。就是这样一首打油诗,却加入了教材。
原因是这首诗通俗易懂,很好记,绝对是过目不忘,一下就能倒背如流,还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诗词。一提写诗词,大家一下就会想到音韵,字词要求很高,很苛刻,要遣词造句,咬文嚼字。
写诗词,不局限于音韵,字词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写出感受,气势和意境。好的文学作品像珍珠,珍珠是闪亮的,好作品也是光芒万丈的,它们的光芒温润如玉却耀眼夺目。
无论那些作品是简单明了,还是深奥难懂,它们都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欣赏,去理解,去体会。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