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14军创始人之一刘瑞龙:曾当后勤司令员,78高龄倒在4小时会议上

红14军创始人之一刘瑞龙:曾当后勤司令员,78高龄倒在4小时会议上

马克思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列宁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便开始探索民族独立的革命道路。几十年浮光掠影,漫漫抗战之路,伟大的革命斗争不断打响,造就了不少英雄人物。在这群伟大人物中,刘瑞龙凭借其不一般的人生经历,成为革命道路中一束令人瞩目的光芒。

年少努力,发奋图强

1910年,刘瑞龙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出生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愈发捉襟见肘,而在他出生后的第70天,父亲的意外去世,更是给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面对如此重击,他的母亲咬着牙停了下来,不辞辛劳地在地里耕作,将刘瑞龙一手抚大。刘瑞龙也深知母亲的不容易,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自小就发奋读书,一直在学堂中名列前茅。

红14军创始人之一刘瑞龙:曾当后勤司令员,78高龄倒在4小时会议上

在他14岁时,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通师范学院。毕业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小村庄,当一名小学教员,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幼便努力的刘瑞龙,凭借着他的汗水为自己开辟了似锦的前程,任职期间,他亦是尽职尽责,无愧"人民教师"的称号。

选择入党,参加革命

刘瑞龙与我党的情缘,还要从他在南通师范学院读书期间说起。他在读书期间,便经常与同学一起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对当时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深谙其中的道理,并一直践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之后,刘瑞龙与我党的情缘越结越深。1927年,刘瑞龙因一次偶然的机缘,得以加入我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他辞去了小学教员的工作,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中,在我党队伍中担任支部副书记的职务。

一心为党,战功赫赫

红14军创始人之一刘瑞龙:曾当后勤司令员,78高龄倒在4小时会议上

刘瑞龙在党内不断积累革命经验,亲自指挥了大大小小的战斗。1930年,刘瑞龙与李超时、何昆、张爱萍、黄火青等同志一同创建红十四方面军,成为红十四军的创始人之一

他组建了一批骁勇善战的战士,攻击敌人的心腹地带,虽然将敌人杀了个措手不及,但也由于武器上的悬殊落得了失败的结局。红十四军的失利,为革命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党打赢下一场胜仗奠定了基础。

1933年,刘瑞龙被上级派到川陕革命根据地,担任陕南红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一职。他在职期间,认真地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工作做到位,他将自己的革命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根据地的每一位战士。

总结有效经验,提除无效经验,共同讨论,解决战士们心中的疑惑,提高部队整体素质。在两次反围攻斗争中,刘瑞龙指导的部队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1935年,刘瑞龙随红四军开始长征。在长征路途中,刘瑞龙一直担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抓实军纪军风,鼓舞战士心,一直到长征结束。

红14军创始人之一刘瑞龙:曾当后勤司令员,78高龄倒在4小时会议上

抗战结束,在解放战争期间,刘瑞龙亦担任重要职务。他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司令员一职。转向后勤之后,刘瑞龙更加明白自己的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曾经在前线冲锋陷阵,保障的是这一支部队能够从敌人的虎口全身而退,而转向后勤之后,要保障的是前线所有的部队都能够全身而退。他将华东战场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工作贯彻执行到底,动员了数百万战役支援前线的淮海战役,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丰厚的物资基础,使得我党打赢了这场硬仗。

国泰民安,一心为农

战争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的新中国社会安定,再也没有了敌人的侵扰,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都说"饱暖思淫欲",首要解决的,便是人们的饱腹问题。

红14军创始人之一刘瑞龙:曾当后勤司令员,78高龄倒在4小时会议上

刘瑞龙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便主动申请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大队中。党中央念他在抗战中的功绩,便将他派到上海工作,任华东局农委主任以及农业部副部长。就这样,刘瑞龙将他的后半生都献给了农业生产。

刘瑞龙在农业生产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担任职务期间,他为人正派,作风清廉,不因位高权重而忘了自己的初心。因参加过战争,他的身体落下了不少毛病,下属体恤他,经常为他准备高档住所以及美味佳肴,以免去舟车劳顿之苦。

刘瑞龙得知以后,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下属,他为自己安排的是简陋的居室以及粗茶淡饭。他经常对下属说明自己的生活要求:"房子不用太好,能住就行;饭菜不必太可口,饱腹就行。"

他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没有要求,但是他一心一意地想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这十几年间,他任劳任怨,辗转各地,甚至亲自参加粮食种植。在他的努力之下,每一年的粮食收成都翻了好几番。

红14军创始人之一刘瑞龙:曾当后勤司令员,78高龄倒在4小时会议上

1988年,刘瑞龙已有78岁的高龄,他依然为人民奋斗在农业生产一线,前往广州参加全国农学研究会。漫长的路程已经使他的身体出现了倦怠,而长达四个小时的研究会讨论,更是加大了他的精神压力。双重压力之下,刘老在会议上突发心脏病,遗憾辞世。

一生为民,值得敬仰

回顾刘瑞龙的一生,"为人民服务"便是他的人生信条。

早年入党,参加革命,施展自己的政治革命抱负,一切都是为了让社会安定下来,使人民不再担惊受怕,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晚年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更是为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奔走。

他自己不曾享受过什么,他将自己本应得的都给了人民。刘瑞龙这般无私奉献、一生为民的精神,值得所有人敬仰,同时,这份精神也正是当代我党人需要学习之处。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