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葬礼就一位高层来,3鞠躬后绕遗体转一圈,含泪匆匆离开

陈永贵葬礼就一位高层来,3鞠躬后绕遗体转一圈,含泪匆匆离开

"我作为一个农民,成为政治局委员,谁能想到呢?我敢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一生是充满奉献精神的,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何职,陈永贵永远铭记着自己的身份——一个普通的农民。曾经成就了他的大寨村,安葬着他的骨灰,他将见证着大寨未来的蓬勃发展,所有人也会铭记他的无私奉献。

孤苦无依,坚强成长

1915年,陈永贵出生在山西省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五岁那年,父亲陈志如因为家里实在是贫穷,为了生活,他卖掉了妻子、女儿和小儿子后,带着陈永贵逃荒,在昔阳县大寨村谋生。父子二人相依为命,但陈志如没有谋生的本事,次年自缢身亡,举目无亲的陈永贵只能帮别人放牛放羊讨口饭吃。

陈永贵葬礼就一位高层来,3鞠躬后绕遗体转一圈,含泪匆匆离开

11岁那年,长大了些的陈永贵踏上了寻亲的道路,他如愿找到了母亲和姐姐,但二人无力抚养他,陈永贵只得回到了大寨村,给别人当长工,赚些微薄的工资为生。

1941年,在日军推行的惨无人道的"治安强化"活动中,陈永贵被推举为"维持会"的代表。日方对汉奸给予了极大程度的优待,希望以"以华治华"的手段控制民众,但陈永贵身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液,绝不甘心向日本侵略者屈服。通过摸排调查,陈永贵在暗地里与八路军取得了联系

1944年,因为通风报信的行径暴露,日军将他抓进了警署。次年,昔阳解放,陈永贵分得了住所和土地,并在给村里的老弱病残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他的带领下,互助小组产量突出,平均亩产达到了75公斤。

1948年,在村支部书记贾进才的推荐下,陈永贵加入了我党,成为当地的生产委员。贾进才发现陈永贵在工作中将安排事务有条不紊,亲近群众,很得民心。更重要的是,陈永贵组织的生产活动产量屡破新高,这对于贫瘠的大寨村而言,是十分可贵的。于是五年后,贾进才主动退位让贤,支持陈永贵当上了大寨村的党部书记。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陈永贵葬礼就一位高层来,3鞠躬后绕遗体转一圈,含泪匆匆离开

接过了党部书记的重担,陈永贵没有辜负贾进才的赏识,很快,他做出了新的尝试。大寨村生产面积少,四周围绕着地势平缓的山坡,考察地势后,陈永贵发动村民一起将山下的泥土运到山上,借山势铺就了一层层的梯田。为了刺激劳动力的发展,陈永贵创造革新了一套包工评工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通过试验田的研究,摸索出了例如"四不专种三不空"、"三"深种植法等一系列科学种田方法。在他的带领下,农业社粮食大丰收,平均亩产130多公斤,在他的带头作用下,全村卖出了2万多公斤的余粮支援国家。

1954年,陈永贵上任仅一年,大寨村就被评为生产模范先进单位。在他的积极开垦下,赵背峪沟、小背峪沟、狼窝掌等贫瘠荒地变成了耕田。1958年,大寨村获得了平均271.5公斤的亩产值,大大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他的卓越成绩,陈永贵成功登上了建国十周年的观礼台,山西省委发起了学习陈永贵的号召。

陈永贵葬礼就一位高层来,3鞠躬后绕遗体转一圈,含泪匆匆离开

1963年,大寨村经历了多次风灾、霜冻、洪灾袭击。但在陈永贵的领导下,奇迹又一次出现了,大寨村非但没有申请国家补助救济,反而达成了56万斤的总产量,还向国家缴纳了24万斤商品粮。

由于大寨村面对灾害的表现十分亮眼,陈永贵受邀在省农业劳模大会上分享经验,在经验分享会上,陈永贵展现出了极佳的口才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这被作家赵树理看在眼里,并反映给了上级,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陈永贵身上的闪光点。

也正是因此,陈永贵受到了高层的重视,全国也响起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口号响彻全国后,陈永贵的官职也水涨船高,。1975年,陈永贵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农业部。

误解非议缠身,赤诚初心永存

身居高职的陈永贵坚持不拿工资,不收礼品,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他也兢兢业业,但纵使如此,全国农业却没有如同大寨村一样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原因十分简单,陈永贵仇视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他仍固步自封,坚持老一套的管理方式。许多工作都陷入了僵局。

陈永贵葬礼就一位高层来,3鞠躬后绕遗体转一圈,含泪匆匆离开

1978年,安徽省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制度得到了小平同志的肯定与支持,一夜之间,该制度在各地开花,以人民公社为背景的大寨村结束了风靡全国的神话。一时间,对于大寨和陈永贵的怀疑与非议铺天盖地而来。1979年,曾大肆宣扬大寨村事迹的《山西日报》公开质疑大寨村的生产方式,无数声音告诉陈永贵,你这一套过时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大势所趋,大寨经验要被时代淘汰了,面对改革的浪潮,陈永贵选择了放手。1980年,陈永贵向中央辞去了副总理一职,并请中央考虑免去他的其他职务,两年后,陈永贵解除了所有职务,许多人在改革的过程中将陈永贵划分成旧时代的固执分子,并言语辛辣地批判他。

这位67岁的老人,经历了多年的吹捧,当了多年的榜样后一朝成为新制度的垫脚石。被众人拉踩比较,名利与荣誉来得艰难,去得却太快了。面对一切,陈永贵难得地保持了朴实与理解的态度,安然接受了一切,他在北京度过了馀生。

陈永贵葬礼就一位高层来,3鞠躬后绕遗体转一圈,含泪匆匆离开

1986年,陈永贵因癌症在北京离世。在时代的否定声中,他的葬礼鲜少有人前来吊唁,冷清不已,只有生前的至交——前任国家主席华国锋前来,对着老朋友陈永贵的遗体默默流泪。按照礼节,他郑重地向我鞠了三躬后,围着昔日好友的遗体细细看了一圈,便匆匆离开了。

曾经的副总理,奉献一生的陈永贵,身后事竟如此的冷清。面对世人的冷眼质疑,陈永贵仍然保持了一颗赤诚的初心,他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回到大寨,能亲眼见证大寨的发展昌盛。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