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当市长,39岁副厅级,官场如此作为,他为何选择辞官下海?
清朝学者钱琦曾说:"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上下五千年来,有淡泊名利者如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折腰,有利欲熏心者,低头哈腰行事无底线。不论历史,现如今就有一位堪称"淡泊名利"的人——李向群,与其这样说,倒不如说对政途并无野心。
在人生的一段高光时刻,果断的选择辞去他的领导职务,甚至于是公务员等身份。他的这一举动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纷纷猜测他意欲何为,但终无结果。相对于他人的惊叹,本人则是泰然自若,朝着原本预订的人生方案继续。那么,时过境迁,辞官后的他,面对工作,生活又如何呢?
政绩斐然
按照李向群自己的说来说,他的仕途可以说是出人预料的一帆风顺。但事实上,也不乏个人能力的突出,让人可以委以重任。在初入仕途之时,他便在团委中,以积极向上,踏实能干的品性留给众人极好的印象,为以后能够受以重任,也做好了铺垫。
任命书记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事,一切都来的很突然。在1992年,即将离开团委的时候,举行了民主选举,当时50多人,竟有多半的人选举李向群上任。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如此这般,李向群便走马上任了。在此期间,他高度重视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众人是融洽一片,工作效率也很好。
在天灾面前,人类是显得如此渺小。突如其来的洪水打断了人们正常的生活,此时担任当地副书记的李向群则更为焦虑,洪水的冲袭,人民逃难。他处在洪水抢险的一线,第一次认识到了了自己是被需要的。
防洪缺口的及时发现,群众的及时疏散,解救围困群众,李向群的一天可以说是一个陀螺,丝毫不敢停歇。人的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在他多天,于抗洪一线的奋斗,他的抗洪结果很显然的喜人,在他领导的地区,无一人死亡失踪。
作为冷水市市长的那一段时间是真的艰难。宏观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冷水市的多家企业及其链条不能正常运转。在李向群当任期间,他以雷霆手段和敏感的嗅觉,完成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即便如此,其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也令他无比心痛。
娄底市的开发区经历十年的蓝图设计,仍然没有动工,他来到此处,便势必要把它打造成一个人人称赞的开发区。当时的条件不好,人员是借的,办公场所是租的,但他仍然咬牙坚持,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团队。在这只团队的带领下,把一片荒山野岭变成了,经济开发区,不可谓变化不大。
辞官下海
35岁当市长,39岁副厅级。在官场有如此作为,但凡在官场有点心思的人都不会放弃自己的职务,但李向群不仅放弃了,而且放弃的彻彻底底。在众人众说纷纭之际,李向群自己接受了采访,简单的表明了自己辞官的原因。其实细说来,也不过几点:
首先是,作为官员,首先强调的便是责任感,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李向群也并非不想为人民做事,但在他勤恳为人民办事的时候,他发现对自己的小家过于忽视,在官场也做了不少事,他决定回归小家。除此之外,工作的高压力使得他不得不认清事实,减压。
其次是,现如今为国家办事的在职人员并不少,虽不至于向宋朝一般的冗官状态,但是,他认为多馀的官员是真的没有必要。这样一来,可能会有很多的公务员等闲置,并不能真正的发光发热。甚至于,长期希望处于这种状态,他担心自己会成为自己厌烦的的互相推诿的人,思及此,便更加坚定了辞官的心思。
最后是,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尝试更多的事情,才不枉费来人世间走一遭。人生多一份经历,便多一份色彩,没有必要坚持一条路走到最后。但说这些终究是外在,究其原因不过是李向群并没有那么大的官瘾。并且在职期间,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坎坷和挑战性,人生都需要有追求,也喜欢挑战自己,李向群选择辞官下海也无可厚非。
回归本真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对于官场中的人大约也是适用的。在经历了官场中的浮浮沉沉后,选择辞官不免得心中有些落差,从前的门庭若市到辞官的门庭冷落,相信很多人在一段时间内都是难以接受的。
李向群似乎并没有如此,他辞官下海的一段时间内,关于他的事迹,传得沸沸扬扬,不免遭受别人的猜忌,是不是犯了什么过错性的失误而辞官?面对如此情况,他辞官下海也并没有太大的落差感。
当时辞官下海的他对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走走看看。他去过几十人的小公司,也曾接受到了许多有名大公司的邀请。他选择了前去南方,在自己空白的领域为自己增添一抹色彩。
李向群,除了作为一名官员,还是一名自新加坡深造回来的经济学的人员,即使没有想好退路,他也不曾害怕退缩,他在职的经济方面的作为也足够为他的履历上增添色彩。在商场上,他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独自在湾田打拼。时过境迁,现在的他已经不是过往的他,在李向群的管理下,湾田的品牌打出去了,也成功跻身地方的15强企业。
人的成功不是说说而已,李向群的成功与他的创新思维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是脱不开联系的。而这些也是我们需要向他学习借鉴的。年过半百的李向群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认为,在官场混迹多时,商场也不会过多的耽误,也许会奔向第三段事业,也或许是隐居的生活。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