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时期,内务府修门要白银5000两,皇帝亲自过问,只要50两
世界其实并不污浊,相反它很澄澈。真正污浊的是人的心灵玷污了这个世界,因为人心的贪念,才造成了腐败、肮脏的现实社会。清廉正直的人一身轻松,而贪污腐败之人惶惶终日不可安。腐败就像一张毒网,只要沾上就逃脱不了,还会越陷越深。
三年前,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爆全网,好像一股清流流进了每个老百姓的心中。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当代检察官守护公平正义,严厉惩治反腐贪污行径的故事。放纵私欲贪污,终究是会被绳之以法的。只有严于律己,方能维护公平,维护社会秩序。就像里面的"清官"达康书记一样被圈粉。
贪污腐败这样的行为当然不仅仅存在于现代社会,古代社会也同样存在。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咸丰帝时期,清朝内务府向皇帝申报修理大门,报价高达白银五千两。这样的巨额数字实难令人信服。咸丰帝龙颜大怒,于是派人彻查,最终发现只需要五十两。从五千两到五十两,这么大的差距不免令人唏嘘内务府从中收敛的钱财数额之大!
这个故事同样令我们不禁开始陷入思考,这显然不是头次所为了。清朝内务府究竟是怎样的机构可以包揽皇帝修门事件呢?又是为何如此胆大妄为的虚高报价?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又是如何能够纵容其存在的呢?其腐败行为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1. 内务府是怎样的的机构,其职能又为何呢
从许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内务府大总管的称号,其中不难看出其掌管的权力之大,范围之广,且深受皇帝宠爱。内务府是清朝时期专门设立的为皇家服务的机构,相当于是皇家事务的大管家。其机构人员众多,甚至是最繁忙的户部的十倍之多,高达三千多人。同时,内务府几乎掌管全部的皇家事务,从日常的用膳,服装,礼仪,工程农庄,乃至盐政,贡品等都由内务府调控。基本上只要与皇室有关的事情,都由内务府进行操持。
内务府下面设立"七司三院",其中最重要的是广储司。顾名思义,是用来储存皇室的东西的,且肯定是贵重物品。其中就包括金银财富,绫罗绸缎,珠宝首饰,茶叶和瓷器等质量上乘的特供物品。
清朝的税收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户部管理的国库,另一部分则是皇帝个人的内库。内库的钱是每年按一定的预算从国库中分发出来的,这笔钱由内务府全权支配,户部无法干涉。从此可知,内务府是独立的机构,不隶属于户部管辖。
它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只需要对皇上负责,其他人无权干预。将国库与皇帝个人的内库分开管理,每年花多少也方便计算,防止皇帝铺张浪费,奢靡无度,造成国库亏空而采取的行动。
因此,内务府掌管的职权大,相当于第二个财政部,却又独立存在,能够不受朝廷监管,只对皇帝负责,没有其他机构能与之相匹敌。
2. 内务府权势滔天,腐败严重
过多的权势,难免滋生祸端。内务府统管的事务与皇室日常的吃穿用度都有关,且还拥有收取盐税,包管进贡物品,婚丧嫁娶,土木工程等繁多事务。权力越大,且无人对其进行制约,贪欲的种子萌发的也越快,这导致了内务府的腐败。
内务府贪污腐败的方式有很多种,虚抬报价吃回扣便是其中的一种。前面提到的内务府报价五千两修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开始,内务府上报给咸丰帝,说上书房的大门坏了,打算造一个新门。追求节俭的咸丰帝便下令内务府维修即可,无需再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建新的大门。然而,当咸丰帝看到内务府呈上的修门报价高达五千两白银时,不禁大怒。
尽管长期呆在深宫,不知外面物价究竟如何,但这门高额数目显然超出常理太多,修一道门都需上千两,建一扇新门岂不得上万两白银了。于是,咸丰帝下令彻查此事,内务府的人深刻感受到皇帝对此事的怒气,赶紧寻找替罪羊,并谎称说是数字在上报时弄错了,应当是五十两白银。最终,仅仅少部分人受罚,此事才算是了结了。
同时,收取贿赂,克扣地方进项也是内务府腐败的行为。内务府也有负责承担各地对皇室进贡的物品管理。别以为进贡就没事,里面的门道也是很深的。你的贡品能否如数进库房,完全取决于你会不会孝敬人,不付出点代价是很难进去的。其次,内务府有收取地方盐业税等职权,地方政府若想少交,就需要打通关系,征税后与内务府进行分赃。
内务府统管皇家事务,围绕皇帝服务。因此,皇帝与谁进行过沟通,都离不开内务府的服务。内务府也会靠此机会转卖一些情报,以此谋利。更加精明的是,靠在皇帝身边服侍的机会,顺便把一些私事一起办好,背后获得的自然是数不尽的财富。
3. 皇帝为何能如此纵容内务府的贪污腐败行为
内务府的腐败行为如此明目张胆,皇帝岂能完全不知情。这显然说不通,也不现实。身为天子,没有任何谋略才干是无法坐稳皇帝这个位置的。皇帝自然能看懂,就好像咸丰帝对高达五千两这样离谱的修门价格其实心知肚明。这只是个导火索,将其积累的怒气释放出一些来而已。内务府的贪污腐败桩桩件件,数之不尽。
但是这件事之后,皇帝也并没有去多加管束乃至撤销,相反更多的是纵容。为何皇帝会如此行事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皇帝个人满足的需要。内务府的存在就像是皇帝个人的零花钱宝库。户部与内务府之间存在激烈矛盾。皇帝的花销受到户部的干涉,财政大权受制于户部,行事也会受到限制。而内务府的存在则有利于为皇帝敛财,方便皇帝行事。皇帝也明白,既希望内务府忠诚办事,又不给予一定好处是行不通的。因此,对于内务府中饱私囊的行为,皇帝更多的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次,内务府独特的属性,使得皇帝并不畏惧。内务府虽然权势滔天,但仍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便是皇帝。其只对皇帝负责,无需惧怕其他机构,但是内务府的本质上只是皇权的附庸而已。只需皇帝一句话,整个机构便立马解散。因此,皇帝不怕过多的纵容内务府,面对有人弹劾内务府腐败,也会被斥责成是干涉内务的行为。
最后,内务府的存在有利于巩固皇权。内务府管控事务众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政治活动。皇帝可以通过内务府的经济活动,对朝廷政局进行制约,还可以利用内务府获得一些情报,充当天子的耳目,有利于巩固皇权。
因此,皇帝并不是不知道内务府贪污腐败的事实,只是在权衡利弊之下,选择更有利于皇权集中的方式。
4. 内务府的腐败对清王朝有怎样的影响
常言道,一切混乱和祸害的源头,往往与各种社会的腐败有关。经济影响政治,内务府的腐败,大肆收敛财物,克扣地方进项,以及铺张浪费虚抬报价等行为,对政局也造成了严重不良的影响。
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巨额税赋压得苦不堪言。而官员之间利益的联结,使得腐败之风盛行。晚清时期,政局动荡,而国库亏空,无力支撑整个朝政。这也为清王朝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从内务府奏请咸丰帝五千两修门的高额报价,派人彻查后发现只需要五十两白银,内务府的腐败到清王朝的覆灭。由小见大,这不由得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首先,腐败是灭亡的快车,唯有清廉,方可长久。不可置否,内务府贪污腐败和铺张浪费的行为也是造成清王朝加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对于任何一个时代,贪污和浪费都是极大的犯罪行为。唯有保持清廉正直,才能赢得民心,才可持久的生存下去。
其次,一味的纵容只会酿成更大的灾祸,切不可因小失大。面对内务府的腐败,皇帝选择纵容,而没有多加管束,这也造成内务府得寸进尺,更加无所顾忌,导致最终酿成大祸。因此,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应该零容忍,更应该多加约束,不然则会像那千里的堤坝一样,溃败于小小的蚁穴。
最后,观古思今,勿沉迷于贪欲的温床,廉洁才是肥活的土壤。国家一直致力于与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坚决惩治腐败行为。作为公众,我们也应该勇于同身边存在的腐败行为作斗争,敢于举报,让腐败之风消亡殆尽!因此,响应国家反贪号召,令腐败寸步难行,需要你我一起践行!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