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中有这么一句话:"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在其《笑傲江湖》中又曾这样写道:"人生在世,充分圆满的自由根本是不可能的。"

在现实社会中,十全十美与极致美好总是人们崇尚并追求的。追星,追他们美好的容颜,优美的身姿,动听的歌喉,追他们几近完美的人格形象和设定。而的确,正如金庸所说,充分圆满与极致未必最好,更可能是无存于世间。

多少人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人生中追求自己向往的"完美",在这几十年人生中后悔曾经或懵懂天真、或执迷不悟沾染的污点;多少人在这已忘起点、不知终点的几十年人生中昏头转向、混沌生死。豁达之人难得,心胸坦荡、个性鲜明的才子古往今来更是少有。

然而就有那么一个人,他说:"活够了,还不死?等什么呢?"他说:"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 他还说:"不要违心,就会开心啦!"这便是畏罪潜逃却成香港才子,终是看淡生死的小说大家——倪匡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年少浪子,耄耋弥勒

倪匡出生于上海。说来小时候家里穷,倪匡一家众多兄弟姐妹,少有娱乐,尤爱读书,那时许多中国名著中,倪匡最爱的是《孟子》。与其爱读的《孟子》一书给人伟岸君子的正经印象不同,年少的倪匡一路经历可谓电影般奇幻曲折,给人们上演了浪子旅途中的各种"千回百转"、"风流不凡"。

1951年的时候,倪匡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历经三个月,倪匡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然后是土地改革和治理淮河的工程,最后到了内蒙古垦荒,足迹更是踏至东北大兴安岭。这段旅程最初的开始,倪匡仅是16岁。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而打开倪匡"畏罪潜逃"剧本的情节,发生在1956年末。那时倪匡正在内蒙古垦荒活动中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众所周知,内蒙古地位偏僻,稳稳端坐在中国北方一大片茫茫草原上,冬日北风袭来,躲无处躲,狂风肆虐受着却是刺骨寒凉。

人们都知道冷,都想着取暖,但谁都没料想到倪匡这一令人惊叹"奇葩"的举动:将一座木桥拆毁充作烧火木柴。正是如此,倪匡因破坏公共交通设施,接受隔离调查。

1957年,他伪造多种公章、证件、介绍信由内蒙古畏罪潜逃至广州,七月间叛逃偷渡至澳门再逃进英国香港期间倪匡曾坐错火车,往北之路成了往南,更是从报纸的广告上识得"业界良心偷渡蛇头",花450元"一条龙服务"偷渡至香港。如此精彩难料的经历,换作如今社会的青年怕是想都不敢想,换工作都可能尤为恐惧。

而就是这样一个"畏罪潜逃分子",最终成了与金庸、黄沾和蔡澜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倪匡初到香港后,在夜校读书,在染厂做杂工,紧接着开始投稿写作,开启了他后半人生"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全新剧本线。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自谕45岁前风流的倪匡,如今成就满怀,却也看淡生死,像个弥勒大佛一般笑颜看那些热衷制造噱头的大众媒体。年少浪子,耄耋弥勒,可不就是倪匡吗?那这浪子到弥勒的转变,"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最后沉淀"看淡生死",究竟如何在他步步人生中渐渐成型的呢?

潜逃困不住才子

"畏罪潜逃的人也能做著名小说家?伪造多种公章、证件的人难道不是道德败坏吗?这又岂能被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呢?"有人可能会这样疑惑。现实是,我们不能仅因一段人生经历对一个人的能力、心态、价值妄下定论,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复杂的,而倪匡在"偷渡"后发光发亮,自有其中的道理。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其一、能力不等同于品德和价值观。经过多番了解和资料的收集,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倪匡不但曾"畏罪潜逃"偷渡香港,而且年轻时还风流成性,花天酒地。

暂且不深究倪匡本身为人品德如何,光从上述事件可能便已让不少人对他们自己想象的"温润书生、翩翩才子"的倪匡形象有所失望,少了那么些"偶像光环",甚至进而对其作品给予否定。

但倪匡的能力是只能从他"畏罪潜逃"来判定吗?倪匡的才华又是只能凭"风流成性"来否定的吗?反之来说,当我们发现一个能力超群的旷世奇才,我们就下定论:"这个人必为君子!",这样行吗?

显然不行,曾经火爆一时的满汉全席的各大歌手的没落便是最好的例子。倪匡在成为著名小说家之前,当过工人、做过编辑,自学成才,方有今日。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而更是无人敢反驳倪匡自称:"自有人类以来,写过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严谨要求自己每天写上个八千字,下笔成章,挥毫即文,效率极高,品质非凡,短短时段,无数鲜明的角色便拥有了躯体与血肉。这样的人,从能力上讲,绝不愧于称为才子,为人赞叹。

其二、精神之力未曾衰竭。其实就像《平凡的世界》第三十五章写的那样:"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却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我们去在意倪匡的才子之名,去在意倪匡的潜逃之罪,去在意倪匡的风流之性,许多时候无非是想知道倪匡到底"配不配",一切的成就他"配不配"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不少人关心大众由此制造的噱头,又有多少人关心倪匡浪子垦荒的心情?关心他畏罪潜逃的心境?关心他默默无闻到才华毕露再到看淡生死的变化过程?我们无法得知倪匡几十年一步步发展的细节,也并非赞同倪匡曾经的花天酒地风流成性,甚至潜逃偷渡伪造证件。

但"精神上的衰竭无异于自杀",想必唯有未曾衰竭的精神力,才让我们看到一个写下《蓝血人》的科幻小说家,才能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曾说"我也很悲观""当金钱可以买到快乐时飞扑去买"的率直老人。这,已经无需再讨论老先生到底"配不配"了。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无畏的"八十三"

心平气和四个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弘一法师曾如是说。

倪匡曾对好友,甚是平静、不以为然地说过:"肉体上的痛苦避免不了,精神上的痛苦只是一种感觉,你不要去感觉这种感觉,不就行吗?你来我母亲的葬礼时,一走进门就听到我哈哈大笑。"

当别人在他同样年纪的时候或在害怕死亡来临,或在着急大事未成,或在寄托重望于子代孙辈,而倪匡却笑道:"活过60岁都是赚。"也会有人问他:"今年贵庚?"倪匡即毫无在意地回答:"如果现在走,就是八十三了。"这番想来,世间如此无畏的"八十三"能有多少呢?而这当然与倪匡的经历与性格息息相关。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第1, 倪匡年少出家门,参加活动自闯天地。如上文所写,倪匡人生阅历丰富,从他足迹来看易可得知各种苦难他都吃过。尝过百味,悟过冷暖,转头看来人生也无非如此,60岁已过,若死也是自然安排,于倪匡老先生而言,或许生死不过照样平淡,该来的自会到来。

第2, 倪匡活得清楚,活得明白,活得热烈,活出个性。"风流成性"是他自爆的,"花天酒地"也是他自说的。相比那些明面上斥责"不为人事,不做君子",暗地里吃喝嫖赌样样具通的"绅士",敢说自己曾爱情色的倪匡确实过分大方坦荡了。

他说:"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与不好看的",他说:"顺眼的多来往,看不顺眼的,不管你怎样,当你不存在",他性格极端却侠义率性,他是个文学大家却也是个爱养食人鱼的老顽童。

蔡澜说倪匡:"倪匡不是人,是外星人,他的脑筋很灵活,他想的东西都很稀奇和古怪,所以跟他讲话非常愉快,我们常常哈哈大笑。"金庸赞倪匡:"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从“畏罪潜逃”到香港才子的转变,倪匡的人生是如何步步成型的?

倪匡有颗火热的心脏,热烈地跳动宣扬他的个性和想法。他看淡生死,或许正是因为这颗心脏足够强大,足够生机,血液涌流不曾停歇,倪匡睁得开双眼,看得清生死浮沉,世道轮回。

《论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倪匡的人生电影情节波折,奇幻惊人,如今"从心所欲不逾矩",看淡生死,从老天那赚年岁。世间无畏的八十三不多,但愿你我能如老先生所说"不要违心,就会开心啦!"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