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之妾陈粹芬:伴其革命比宋庆龄还厉害,与原配卢慕贞情同姐妹
呼朋引伴斗争兴,一步一景。
一个时代的人肩负一个时代的使命,从中国古代开始,政治斗争就不断发生,人们为了权力和地位你争我夺,最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被历史铭记的是那些重要的人物,比如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和盛世掌门人,古代要数秦始皇、刘邦、康熙、干隆等,近代要数孙中山等人,
其中孙中山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虽然最后被袁世凯窃取政权,但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一生无人能及。
回溯孙中山先生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他的确配得上"中华民国国父"这样的尊称。
国父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原名孙文,又叫逸仙,曾经化名中山樵,作为三民主义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最大的功绩是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缔造了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政府。
从公元1912年开始了民国纪年,一个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呼之欲出。其实孙中山并未出生在书香门第,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广东农民家庭,因为受到家乡沿海一带开放和斗争思维的影响,他一直向往当上洪秀全那种起义领袖。
孙中山在香港、日本、美国等地辗转,学习到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思维,这是他持续斗争的思想基础。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哥哥孙眉无私地通过经商帮助他筹款,孙中山得以安心地成立革命团体、制定最新的革命政策。
弃医从文的孙中山一心革新,他秉承着振兴中华和天下为公的理念,凝聚了一批革命志士,还曾亲自参与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遗憾的是,孙中山的革命征程尚未成功,他就撒手而去,留下的未竟事业没有被国民政府很好的继承,最后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国民政府退守台湾。
孙中山永远地长眠在中山陵。在孙中山先生革命和斗争的一生中,不能不提他身边的几个人,包括国母宋庆龄、发妻卢慕贞,还有我们不太熟悉的小妾陈粹芬。
宋庆龄与国父的家国之爱
孙中山和其他民国元老一样,践行的是一夫多妻制,那时候三妻四妾是默许的,虽然政府也开始提倡一夫一妻。
但在所有妻妾当中,国母宋庆龄被宣传介绍得最多最全面,国家也将国母和国父的爱情树立为经典爱情范本。
宋庆龄比孙中山小20多岁,孙中山是宋庆龄父亲的好朋友,因而孙中山闹革命之后,宋庆龄的大姐率先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后来宋霭龄追求孙中山未果后嫁给了孔祥熙,又让妹妹宋庆龄接替自己当孙先生的秘书,就这样孙中山和宋庆龄从相识相知走到相恋相守。
宋氏三姐妹的婚姻都非常了得,实现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联合,遗憾的是宋美龄嫁给蒋委员后,三姐妹之间的友好往来越来越少,最后三姐妹在大陆和海外互相遥望再未见面。
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嫁给孙中山,认真陪伴和打点孙中山的起居,曾经为了掩护孙中山撤退流产。
他们没有生育一儿一女,30出头的宋庆龄就开始守寡独居,因为身份特殊并始终爱着孙中山。
宋庆龄一生再未另嫁他人,为孙中山未竟的事业努力奋斗,特别是在妇女儿童事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果宋庆龄没有和孙中山相遇,孙中山也会坚持革命,但也许不会取得那么大的功绩,而为孙中山革命增光添彩的不止宋庆龄国母一人,还有那位叫陈粹芬的女子。
小妾陈粹芬与国父点滴
陈粹芬其实是一位被历史遗忘的女中豪杰,在宋庆龄和孙中山喜结连理之前,她曾经陪伴孙中山先生出生入死,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斗志。
陪伴孙中山十多年时光,后来孙家的家谱上将陈粹芬标注为"孙文之妾"。
陈粹芬比孙中山小五岁,出生在香港并被称为"四姑娘",1892年经人介绍认识孙中山后就为其倾倒,自愿追随并照顾孙中山的衣食起居。
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期间,转战多地都是陈粹芬陪在身边,并在颠沛流离的革命事业中以妻子身份掩护孙先生。
孙中山与国民政府将领蒋委员等人会面时,都是陈粹芬亲自接待,亲切宽厚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后来蒋委员派人给陈粹芬送去大量生活银两,连日本人都夸赞陈粹芬是"能担大事的革命奇女子"。
在孙中山最难熬的日子,陈粹芬一直不离不弃,后来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陈粹芬就全身而退,不争名份和名利,在澳门居住期间与孙中山原配卢慕贞情同姐妹。
收养了一个养女的陈粹芬建国后在香港辞世,时年88岁,她传奇的一生受到孙家上下的尊重和赞赏,孙家晚辈都亲切地喊她"南洋婆""孙老太太"。
大事业需要众星捧月
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不是他一人做成的,而是托了千千万万革命人士的团结一心,枕边人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孙中山的每个枕边人都有各自的作用,发妻为其生儿育女,小妾为其抛洒血汗,国母给他最纯洁的爱和关怀,遇到这些人是孙中山一生值得庆幸的事。
最难得的是很多人出自真心和甘愿,孙中山并没有强迫任何人,完全是大家追随着他的个人魅力,包括哥哥孙眉卖掉所有的羊,民国元老卖掉自己工厂的豆腐,换来的钞票都奉献给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陈粹芬无疑是最纯粹的女子——纯粹地爱着孙中山,她对孙中山更多的是革命友谊和崇拜,能拿得起又放得下的女子真是人间尤物。
但将真心换明月,照亮人间圆缺。读罢这则故事,每次再忆起孙中山先生时,陈粹芬这位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就不会再被大家遗忘,也许他们能够相逢在一个民主的天堂。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