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珍:获国家发明专利21个,4次提交中国院士为何还是被驳回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李爱珍这一生,如果有两个关键词,那就是科研和国家。这已经成为了一份信念,而这份信念,让这位科学家奋斗至今,从未停歇。
这位科学家和很多国家的功臣一样,一直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的未来奉献着,以自己的心血浇灌着每一片科学的领域,尽管他们的名字不为人所知,他们受到的待遇也并不和创造的价值相对等。
仅是看着这些科学家任何一位的生平,心中涌上来的情感都会无比复杂,是感动,骄傲,也是惭愧,敬佩。
我们没有资格评价他们,只能怀揣着尊敬,他们的付出让听者心潮澎湃,短短几句的陈述,上百篇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对应的都是日夜兼程和全身心投入,他们是国家所依赖的那群人。
而李爱珍,更是。

难过的是,这里甚至无法尊称一句李爱珍院士,遗憾的是,她到退休,都因为国内的院士评选规定,没有评上院士。
这里很好,值得学习
1936年的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在一个华侨家庭中,李爱珍出生了。家庭是教育的启蒙,这让李爱珍从小对于科学和研究的视野较他人开阔。
1954年,李爱珍从泉州市第一中学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的化学系。在那个年代,能考入复旦大学的水平可想而知。
她从未懈怠,在58年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后,从研究实习员一路升至研究员,直到80年,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做访问学者,在电子工程系。
这时的她才44岁,对于一个学者,一个出国访问的学者来说还很年轻。这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国外的一切似乎都十分先进,从设备到实验环境,从研究人员到研究技术。勤勉的李爱珍一路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她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发展潜能,是学术上的,更是国家的。
回国之后,她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根据经验付诸于实际,创建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和器件实验室、随后又创建了固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气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
1987年,李爱珍再次来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次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半导体研究室。更加对口的专业研究内容让她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六年后,她成为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访问教授。而在国内,她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常务副主任。

她来来回回赴美多次,也收到了各种邀请,附带着十分诱惑的条件,除了先进优越的设备技术之外,还有吸引人的名誉地位金钱等,很多优秀的人才都因为这些条件而流失。
但李爱珍似乎从未动心,她唯一的想法就是,这边的一些东西确实值得学习,更值得我带回国家,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一定很有帮助。
科研是旁人眼里的成就,我的生活
这种从一而终的执拗和坚韧是她的个性,也是她的“科研精神”,正因为这种坚持,她才能够一次次的克服难关,甚至在量子级联激光器这一前人从未涉及的领域有所进步。
在05年,李爱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这代表着这一领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在过去的时间中,李爱珍曾4次提交过成为中国院士的申请,可因为一些硬性规定一直未得到通过,但她所取得的成就无法磨灭,国家和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并为之自豪。

据统计,今年3月,李爱珍先后发表论文256篇,专著篇章3章,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个,国际发明展银奖等等科技成果奖励。
对于这种顶尖人才的国内外待遇差距,确实是一种尴尬的局面,也许在我们没有看到的地方,国家也抛出了自己的橄榄枝,也送上了自己的诚意。
做学问,先做人
其实近些年,人才引进政策日趋完善,人才流失现象相比前两年要改善很多。
不可否认,科技创新是国际地位的一大核心竞争力,这些科学家的付出让我们国家得以在此领域慢慢迈开步伐,稳扎稳打,但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前仆后继。
李爱珍最珍贵的,是她的坚持,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坚持爱国,在这条路上一往无前。这是很多人真正缺乏的,是再好的人才引进政策都保证不了的。
李爱珍曾说:“做学问要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这是她能走到现在,坚持到现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她培养人才的宗旨。

李爱珍的学生曾戏谑地说,导师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人家是勤奋,她是拼命。可能对于李爱珍来说,国家已经成为了一种归属。
《中国科学报》评价,李爱珍是行事低调的女科学家,有着至为朴素而宏大的人生追求,她为祖国在科学领域谋取一席之地。
不重名利,说来简单。但李爱珍确实做到了,她只觉得自己没评选上院士辜负了那些对她寄予厚望的科研院士们。因此,她所做的,只是更加努力地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竭尽所能。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