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王福重曾狂言:父母是包袱,不要给子女压力要求尽孝!美国好

父慈子孝,在我们印象中是理所当然地事。因为,我们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什么叫做"仁、义、礼、智、信",明白什么叫做人伦纲常。
诚然,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不但需要与时俱进,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还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萃取最为精华的部分,加以学习和研究。
那么,孝顺父母是糟粕吗?教授王福重曾狂言:父母是包袱,不要给子女压力要求尽孝!美国好。
难道生养我们的父母真的只是沉重的包袱?我们向父母尽孝道有何不对之处?美国在对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到底有何借鉴意义?让我们一一探寻。
一、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底线
孝顺父母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多么重要呢?在汉代时期,有一种选官制度叫做举孝廉。想要当官,却未尽孝道,那便是德行不过关,没有走向仕途的资格。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后需要守孝,哪怕是高官,也要放下自己手中的职务去为父母尽自己最后的孝道。所以,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实,古代皇帝之所以如此看重官员,无外乎可以从孝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倘若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何以委托重任,何以对君主忠诚?
所以,孝顺父母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我们做人的底线。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管,这样的朋友你敢交吗?这样的员工你敢用吗?
诚然,王福重打着开明的幌子,在告诫人们,思想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将父母视作包袱,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
精致的利己主义罢了,他们徒有能力,却毫无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不要给子女压力要求尽孝",尽孝道难道需要被要求?这不应该是儿女的本分吗?

诚然,王福重提出的让子女养老和以房养老的问题让人深思,但是,这绝不代表子女不应该向父母尽孝心。
倘若子女是精致的利己主义,难道父母就应该纵容他们的自私?不去要求他们给自己养老。房子固然能够养老,但是儿女常回家看看,关心老人的心灵健康,给予老人一定的物质保障,难道不是天经地义?
对,我们不知道孩子的品行将来会驶向何方,但是我们能够尽全力将孩子教好,而不是"单纯"地呼吁大家防患于未然。
首先,关于孩子的德行,我们并非无能为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本可以以身作则地孝顺自己的父母,给孩子做榜样。
其次,纵使"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并非无解。哪怕夫妻并非同心同德,哪怕自己的精力、财力有限,但是并非无法给予父母最基本的关怀。

退一万步讲,常回父母身边看看,每周都打电话回家问候,这些并不难。但是,这些是很多为人子女的人所无法企及。
其实,当代父母所要的孝顺并不多,他们已然备好了自己退休后的补给,而他们所需要儿女的关怀不应该被忽略。
而王福重曾宣扬的"父母是包袱,不要给子女压力要求尽孝!"岂不是在包容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
纵然,随着时代的推进,精致的利己主义频频出现,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们跟从他们、包容他们的理由。
我们应该将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而不是毫无底线、听之任之地顺从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美国的亲子关系
王福重提倡美国那种亲子关系,那么,美国真的不需要孝顺吗?其实,孝顺这种人性美德并不只适用于中国人,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
诚然,美国父母老了对孩子的依赖性相较中国父母而言要少得多。但是,看待事情我们不应该只看一面。
首先,美国人的福利待遇比中国人要好。作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人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养老保障等比中国人要更为全面和优厚。
而中国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其社会保障体系仍旧需要一步步完善,中国的腾飞和民生保障都需要时间。
其次,美国人对于孩子的投入力度普遍不如中国大。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孩子呱呱坠地,便开始为孩子而活,尽全力为孩子博取最优质的教育,拼命奔波、省吃俭用地为孩子准备新房首付等等。

而美国则不然,美国人大多成年之后便离开家,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一切资产都要自己去拼搏。当美国的孩子,在风雨中浮沉之时,中国的孩子在哪里?
他们正躺在父母温暖的港湾中,躲避风雨。没有什么得到不需要付出代价,得到父母更多呵护和资金投入的中国孩子,被父母更依赖一些,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
当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利弊。美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独立性强,但是,容易走上歧途。
十八九岁的年纪,被早早地推向了社会,他们的自主性还没有那么强大,所以,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比如,因为交友不慎,被哄骗着吸烟甚至吸毒。此时,没有父母的监管,只能凭借自身的自我管控能力。

而中国的孩子,可能由于父母过于收紧的管控而长不大,他们过于依赖父母,经不起一点风雨,何谈自立自强?如今的"妈宝男"、"啃老族"皆是此类教育的失败品。
除此之外,美国并非没有孝顺父母的美德,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像中国一般,将孝顺父母当做一种千年传承罢了。美国人对待父母,虽然更像是对待自己的朋友,但是他们对待自己父母的尊重更胜几分。
哪怕过了十八岁,可以离开父母而居住,但是不定时回父母家看看,陪父母吃顿饭等情况时有发生。作为一个会感恩的人,孝顺父母是本能。
三、父母与子女的相处
虽然,教授王福重曾狂言:父母是包袱,不要给子女压力要求尽孝!美国好。并非多么明智,但是,如何协调好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是保证家庭和睦,几代人友好相处的关键所在。

首先,父母对孩子要学会适度放手。几十年温室里的花朵,猛然出去经受风吹雨打,他们如何能够受得住?
所以,想让孩子更加出色,必须将适度放手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就如在孩子小时候,放手让他们自己穿衣、洗漱、吃饭一般,要逐渐学会对孩子适度放手.
这样,父母不会因为管束太多而精力不济,孩子也不会因为被管束太多而毫无自主权。
其次,父母应该学会"宏观调控"。孩子长大了,昔日的雏鹰已然学会了飞翔,继续干预孩子的成长并不理智,不但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困扰,还会让自己与孩子难以共处,影响亲子情分。
那么,父母该何去何从?父母应该像政府干预经济一般,做到"宏观调控"。也就是说,父母不应该再去关注成年孩子生活的小细节,也没必要去挖掘孩子不想见光的隐私。
他们需要做的只是关注孩子的大方向罢了,避免孩子走弯路。因为,此时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具体而详细的给孩子制定计划。

而应该是收敛心思,只确保孩子不入歧途即可,剩下的教给孩子,因为他们已然长大,必须"断奶"。
再次,父母要学会"不再无私"。父母之爱子,为计之深远。诚然,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深谋远虑,血脉相承。
但是,如斯浓烈的爱,真的对孩子、对自己好吗?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买房子的首付将自己养老的钱搭了出去?又有多少父母,为了给孩子看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老年时光?
确实,他们不图什么,以至于很多孩子,将父母的牺牲看做是理所当然。哪里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一些人在负重前行罢了。
当父母将全身心的爱都寄予孩子,倘若孩子是个"白眼狼",此类父母只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会是什么感觉?委屈、寒心、难过、忧愁等百感交集。
所以,父母不应该太无私,应该给自己的生活留有后手,倘若自己的孩子真的经受不住考验,那么,自己还有足够的资源维持平稳的生活,安度晚年。

但是,王福重坦言"父母是包袱,不要给子女压力要求尽孝!美国好。"过于以偏概全。他以一些小概率的事情来推而广之,利用人们的血性来产生共鸣。
但是,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我们不能被其看似有理有据的话而干扰了正常思考,孝顺父母,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大事,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那些不孝之人必然会受到社会还有其自身良心的谴责。除此之外,为人父母为自己"自私"一些也无可厚非,要为自己留有馀地。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