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古代先贤大禹,在治水之时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此事迹已然流传千古,而中国的一位领袖同样几次与故土擦肩而过,他便是曾倡导"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卓越政治家,邓小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邓小平多次与故土擦肩而过,又或者说,邓小平为什么15岁离家后再没回家乡广安?

一、邓小平同志在广安

邓小平同志在15岁的时候离开了他的家乡广安,那么邓小平同志在广安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会不会是因为广安给邓小平同志留下了不好的回忆,以至于邓小平同志宁愿背井离乡,也不愿意回去望一眼?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广安是邓小平同志的根,邓小平同志的全部童年。

邓小平同志的家在邓家老院子。在1904年,取名为邓先圣的邓小平同志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或许这不凡的名字,已然预示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地位和成就。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当地人口中的"邓家老院子",是邓小平同志生活了十五个年头的家。虽然,时光荏苒,邓小平同志于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我们已无法再还原。

但是我们可以在如今的"邓家老院子",即邓小平同志故居的遗迹中捕捉一丝邓小平同志青年时代的影子。

在牌坊村的一处翠竹环绕之地,有一座外表朴素却透着历史沉淀的三合院,这座被农田与山梁环绕着的三合院便是当地人口中的"邓家老院子",便是邓小平同志内心最柔软的家。

少年时代的邓小平居住在"邓家老院子"北厢房的第五间房内。要知道,"邓家老院子"的北厢房可不简单,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邓小平的曾祖父在满清政府时期所建立。

确切的说,"邓家老院子"的北厢房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产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邓小平家族有一定的底蕴,且在当地有一定的声望。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除此之外,邓小平同志的卧房内也满是书香气息。从柏木制作,泛着特殊光泽的书桌,到桐油制作,似燃非燃的油灯,再到朴素典雅的木床,皆彰示着房屋主人的文采博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在广安。

邓小平的父亲对于儿子的教育尤为重视,在邓小平同志五岁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便开始去了私塾生活。甚至,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儿子的期望,邓小平同志的父亲特意将儿子的学名取为邓希贤。

邓小平同志在五岁时所就读的私塾学校离"邓家老院子"很近,只有一公里的路程,童蒙开慧,对于这家私塾学校,邓小平同志始终是难以忘怀的。

因为这是邓小平学习生涯的正式开始,所以哪怕他是在白发苍苍之时,仍旧对于自己的启蒙私塾抱有特殊的情感。倘若一直在私塾学校学习,邓小平会成长成如此卓越的政治家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或许一直接受私塾教育的邓小平,在长成后会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亦或是一位拥有文学气息的大作家。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由于其思想的局限性,想要成为一大国之领导人,只能是痴人说梦罢了。所幸,邓小平并没有一直呆在私塾中学习老式的学问,他在小学的时候便跨入了新式学堂的大门。在1910年,六岁的邓小平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了协县乡的初级小学,开始其新式学堂的生活。

然而,乡级小学的教育并不能让邓小平的父亲放心,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尤为重视儿子的学业,以至于邓小平在小学时从协县乡的初级小学,转战到了广安县高等小学学习。

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人父母者可是操碎了心。古有孟母三迁,身为寡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大器,咬紧牙关,三次换地方生活。

今有一些大城市的父母,从胚胎期就开始孩子的教育,可谓是费尽心思。作为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为了邓小平的学习也是用心良苦。他对于儿子的教育与时代接轨,邓绍昌曾言"除了学好课堂知识外,还应到处走走,要增加知识,还要见见世面。"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正是由于邓绍昌这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教育模式,使得邓小平在幼年阶段便与一些"革命分子"接触。

而且,在父亲的带领下,邓小平对于社会事务有一定的了解,"救国救民"的种子已然播种在年幼的邓小平心田。

以至于在1918年邓小平进入广安县中学学习之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重庆就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考试,因为,在父亲的影响下,邓小平觉得只有走出去,带回新思想才能救中国。

无论是"邓家老院子",还是昔日的同学,学校,对于邓小平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回忆,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讲。

邓小平在后期之所以能够拥有一飞冲天底气,在香港问题上与英国力争到底的霸气,皆与其在幼年时期的经历、教育分不开。所以,邓小平远离故土,终身不回,绝不是因为其没有对于故土的热忱与怀念。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二、出众的牌坊村

既然邓小平对于自己的故乡广安并非没有感情,那么,为什么他不曾回去?难道是因为牌坊村发展的很差,很丢面子,乃至于让邓小平不愿意回去?

其实,真实情况恰恰相反,邓小平的故土,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发展的很好,其出众程度在全国是有目共睹的。

之前位于西部地带的牌坊村发展的并不好,毕竟西部地区其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何况牌坊村与外界交流的最大难题便是交通问题。

要知道,四川省的农村地带山地、丘陵很是常见,这为其发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那么,牌坊村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呢?

原来,牌坊村的崛起离不开邓小平的影响。哪怕邓小平是不回故土的游子,但是,其仍旧一手促成了新一代牌坊村的崛起。

1978年12月18日,我党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及与会官员除了对于特殊时期错误的拨乱反正之外,还作出一项影响中国发展的伟大战略构想,那便是改革开放。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那么,闭关锁国如何能够学习?所以,在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已然成为了大势所趋,是中国想要发展、强大的必然结果。

那么,中国在"总工程师"到底是如何促成四川小村落牌坊村的发展的呢?

原来,牌坊村积极响应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无论是谨从广安区统筹城乡发展计划,亦或是追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牌坊村的表现都尤为出色。

已然成为广安区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缩影,于是,"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生态文明村"等名誉称号接踵而至。

然而,这并非是牌坊村的终点,随后牌坊村分别与江苏江阴华西村、广东深圳南岭村缔结为友好村,友好村相互交流资源,在资源共享、人才共享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所以,在与友好村的相互扶持之下,牌坊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甚至,获得了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荣誉。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简称村促会,是由中国农业部牵头的一个全国性的社团组织,其推出的"中国村庄名片"。

在宣传各地特色村和旅游文化上费了很大的功夫,其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的108个特色村庄中,牌坊村便占有一席之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牌坊村成就了邓小平,毕竟,倘若没有牌坊村的幼年经历,邓小平发展的后劲很可能不足,在牌坊村中的生活、童蒙开慧等皆是邓小平成为伟人的必经之路。

而多年之后,亦是邓小平间接让这个位于中国西部的贫苦村庄脱胎换骨,脱贫致富,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牌坊村给予了邓小平成长的养分,而又是邓小平反哺牌坊村,缔结了牌坊村的发展。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三、邓小平与广安的擦肩

邓小平自15岁离开家乡,前往重庆就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之后,便再也没有回过他的家乡广安,再也没有回过那座被当地人称为"邓家老院子"的三合院。

那么,为何邓小平不回家乡,哪怕几次与家乡擦肩,仍旧能够硬下心肠不回家?"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为何功成名就,倍儿有面子的邓小平屡次拒绝回家乡?

邓小平不回家乡是因为繁忙,也不仅是因为繁忙。1978 年间,邓小平有一次去四川视察工作的机会。

当时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亲自到四川省会成都汇报工作,邓欲治对时任副主席的邓小平说:"全县百万人民都盼望邓副主席回广安检查指示工作。"

邓欲治向邓小平同志表达了家乡想念其回去的热切,同时也表现了渴盼邓小平同志回家的期待,然而,这次亲民的邓小平副主席并没有发言,他只是沉默。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还是邓小平同志的妻子卓琳接过邓欲治的话头说:"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

而这次广安县办公室主任邓欲治的邀请也不了了之。这次邓小平同志不回家乡只是因为繁忙吗?诚然,身为一国之副主席,邓小平身兼数职,工业、农业、民生以及与国外的关系等等,让其确实忙得不可开交。

但是却并没有到分身乏术的地步。那么,为什么邓小平明明到了成都,却让妻子以忙为借口,以此来推脱着不回家乡。

要知道,面对广安县办公室主任邓欲治的邀请,邓小平并非无动于衷,他可能因为太过于挣扎,而无法发言,忙碌只是邓小平的妻子卓琳为丈夫找的借口罢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邓小平明明有一颗渴盼回家的心,却不能回?明明已经激动的无法自已,却仍旧要坚持不回家乡?我们可以从邓小平几次拒绝中,窥得一二。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邓小平并非不惦念家乡,他与家人过年的地点便定在四川成都,这并非是偶然。在1986 年,邓小平回成都过年期间,邓小平与正月初五上午8 点,在金牛宾馆特意接见了当时的广安县委书记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以及办公室主任王仁全等人。

要知道以邓小平的地位其接见这种底层政府官员已然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更何况邓小平此时正是在休年假之时,如非必要,理应规避工作的。

但是,邓小平同志不但接见了这些来自广安县的亲人们,而且相谈甚欢,这足以见得邓小平对于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哪怕不能回去,其依旧新系家乡,广安县、牌坊村在邓小平心中始终是不一样的。

在谈话的尾声,罗国兴与邓小平道别之前,热切地提出请主席回家乡看看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邓小平上次的沉默反应,以至于这次邓小平的亲信王震再次替主席接过了话头,他说"主席工作特别忙,没时间回家。"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而这一次邓小平并没有再次沉默,他平静地对罗国兴说:"请你们回去代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在当日下午三点之时,在邓小平主席的安排下,其夫人卓琳与罗国兴等人再次进行座谈。

在此次座谈结束之后,罗国兴再次代表家乡父老乡亲向卓琳提出请邓小平回家乡看看的请求,卓琳当时的回答是:"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主席夫人卓琳再次代表邓小平同志拒绝回家乡,但是,这次她再一次点出了自己举家来成都过年的原因,正是因为渴望家乡,思念故土,邓小平才会来到成都过年。

至于来成都过年真的就代表回到家乡了,这句话难免有些牵强,毕竟家在广安,成都离广安再近,依旧是成都。

但是,在初五这天邓小平夫妻二人的拒绝,不禁让人深思,为何邓小平不回家乡,又或者说,为何邓小平不能回家乡?

毕竟,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被邀请回家乡之时,只是沉默以对,只得让夫人卓琳来解围,要知道面对英国撒切尔夫人的威胁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都面不改色。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第一次回家的邀请竟然使得邓小平失了往日的分寸,这足以说明家乡在邓小平心中的决定地位。

而在第二次面对回家的邀请之时,向来反应敏捷的邓小平竟然晚了亲信王震一拍回应,干巴巴的一句问好是其反应过来之后作出的回复。

至于之后邓小平夫人卓琳的那句:"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进一步印证了邓小平思念家乡的心。

按理说,此时的邓小平已然大权在握,为何连回个家乡都要推三阻四?既然思念家乡,为何不能应邀回去?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

四、邓小平不能回家乡

邓小平于15岁离开家乡,年少离家几十载,邓小平并非不想回家,只不过他有诸多不能回家乡的理由。

邓小平不能回家乡,因为他害怕。是的,哪怕强大如邓小平,仍旧有其畏惧的地方,害怕回家乡,便是其不能回家乡的理由之一。

在20世纪80代末,北京北海公园的自贡灯展会上,四川电视台记者,广安人郑兴光问正在乘船观看灯展的邓小平主席:"主席,这么多年,您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邓小平主席轻轻摇头说:"我怕。"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面对英美等强国仍旧能够面不改色,威压甚重的邓小平竟然会对于一个小小的广安县害怕,竟然会畏惧一个小小的牌坊村?

或许这听上来有些滑稽,让人难以置信,但是,邓小平主席的害怕并非是故弄玄虚。根据邓小平的孩子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我们便可洞察邓小平主席的畏惧。

邓蓉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记载:"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是的,邓小平爱家乡,想家乡,但是相比回家的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的不便,他更愿意自己不曾回去。所以,哪怕想回家乡,思念家乡,邓小平却一直在拒绝回家乡,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回家乡。

而邓小平畏惧回家乡,在其1986年,与67年未曾相见的幺舅淡以兴谈话时也可窥得一二,当时邓小平感慨"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

15岁便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没回家乡广安?

此时,幺舅淡以兴问邓小平"为啥不回乡看看?"邓小平回答"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呦!"

主席回家乡可是大事,这并不仅仅只是邓小平一个人的事,而是家乡100多万人的大事,而以民为先的邓小平如何能够允许因为自己回家乡这件"小事"而劳民伤财呢?

另外,哪怕次次邓小平身边的人都以忙为借口推脱邓小平不能回家乡的原因,但是,这真的只是借口吗?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皆要管理的井然有序,邓小平主席的工作忙碌绝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由于当时的中国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以至于交通并不像如今一样四通八达,所以,年龄逐渐增长的邓小平想要回一趟家乡,真的是堪比蜀道难的存在。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