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主席每次资助别人都以300元作为标准?
毛主席作为在政治、军事、文化上都有着极高造诣的伟人,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
在毛主席的人生中,一直和28、99、300、8341等几个数字有着解不开的缘分。在资助亲朋时,毛主席出手十分大方,少则百元,多则三百元甚至上千。
在资助时300成为毛主席最常用的数字,毛主席为何如此锺情于300这个数字,这背后的原因分外动人,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毛主席以300元作为资助标准的习惯由来已久
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的历史功绩已经无需笔者赘述。这个叱咤风云的伟人,在生活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知心人。
在成为国家主席之后,毛主席不仅没有忘本,反而更加重视在战乱时期难以谋面的亲朋故友。
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亲旧,毛主席总是尽其所能地对其进行帮助,即使自己手头也并不宽裕。1939年冬天,延安的鲁迅图书馆正在筹建新馆。
知道消息的毛主席觉得自己要出一份力,当即捐款大洋300元。后来在延安女子大学图书馆筹建时,毛主席再次捐赠了300元。
从此300元成为了毛主席在资助或捐赠时最常用的数字。建国后对亲朋故旧也多以300元为主
建国后,毛主席终于得以和家乡人取得联系。许多人曾是毛主席的革命战友,也有许多是革命战友的遗孀。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毛主席总是增添许多感慨。
竟伟人也是人,而且伟人在感情上所受的磨难要比其他人更多。毛泽连是毛主席的堂弟,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期间,毛主席和杨开慧的生活几乎都是由毛泽连的母亲料理。
在1949年8月,毛泽连被四野方面军找到并接到了北京治病。之后毛泽连还在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从此以后,毛主席每年都会寄钱给毛泽连。
1952年毛泽连的母亲去世,毛主席知道后,感慨于婶母的照顾之情,特意给寄去300元,让毛泽连好好料理后事。
除了毛泽连,毛主席的另一个堂弟毛泽荣也曾进京看望他。对于毛泽荣,毛主席一视同仁,也给毛泽荣送去300元。
除了亲人,毛主席对其他故友也都是如此。建国后,国家开始了登记烈士和寻找烈士家属的工作。在众多烈士中,毛主席对老战友罗哲的消息特别留意。
罗哲是帮助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之前的主要助手,在长期的工作中,毛主席和罗哲成为了亲密的战友。在秋收起义期间,罗哲由于叛徒的出卖,在家乡湘潭被捕。
在受尽敌人严刑拷打和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之后,罗哲于1928年在长沙英勇就义。毛主席一直对罗哲念念不忘,建国后毛主席得知罗哲的妻女尚在人世,感到十分欣慰。
在寄往罗哲妻子曹云芳的信中,毛主席说"罗哲为党艰苦工作,我可以为他作证。抚恤金由谁领的问题,应由当地政府去作决定。
罗哲坟墓可由家属修理。现寄上三百元,请你酌量处理。今后如果还有困难,可以告我设法。"在信中,毛主席除了寄上300元,还亲自书写了"罗哲烈士之墓"。
除了亲朋,毛主席对自己的结发妻子杨开慧也甚是思念。在杨开慧牺牲后,毛主席曾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感人至深的爱情词,让人看到了刚强大气之下,毛主席对爱情美丽又动人的咏唱。因为爱屋及乌的关系,毛主席对杨开慧的亲属朋友都十分关心,连当初和杨开慧一起生活的保姆都不例外。
杨开慧为毛主席生下毛岸英之后,家里的事情都是由保姆陈玉英照顾的,和杨开慧的日子也是毛主席最为怀念的时光之一。
陈玉英的女儿孙燕在1957年5月写信给毛主席,要求毛主席解决她初中毕业后的升学问题。毛主席虽然念着往日的情分,但并未利用权势帮助孙燕升学。
反而真诚地向她提出了许多建议,鼓励她好好学习。为了改善孙燕家的生活,毛主席也照例在信里寄了300元。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在建国之后,毛主席除了要处理繁重政务和军务,还要处理许多亲朋求助甚至是提要求的信件。
面对这些家长里短甚至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已经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主席并未摆高调,依然耐心的回复这些信件。
在回信里,毛主席就像一个慈祥且有耐心的长辈,从不在字里行间里颐指气使。毛主席是国家的主席,更是他们那个古道心肠,能帮则帮的亲人。
虽然已经二十多年未回家乡且身居高位,但毛主席的这颗赤子之心依旧令人感动不已。
对恩师和其他人也是以资助300元为主
除了亲朋,毛主席最挂念的还有那些曾经教授过自己的老师。作为一个有着尊师情怀的人,毛主席在解放后不久,就对曾经教过自己的徐特立、杨昌济、黄宗溍、袁吉六等人及其家属都十分关心。
在与这些老师来往的信件中,毛主席一般都会附上300元甚至更多。毛主席曾在1953年赠送恩师1000元,这笔钱几乎等于毛主席两个月的工资。
除了有战友之情、亲谊之情、师生之情的人,毛主席还资助过许多困难的人。1972年,福建莆田县城城郊公社的小学教员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讲述工作的辛苦。
在信中,李庆霖如实地反映了他孩子在插队务农时遇到的困难,还有他作为父亲的苦恼和对某些不良现象的不满。
这封信让毛主席十分感动,当时已经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他把这封看了很多遍。在经过多次思考之后,毛主席在来年的4月份才正式回信。
在信里,毛主席在信里言简意赅地写道:"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应当统筹解决。毛泽东"。
不久后,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回信作为中央的红头文件,向全国作了传达。一时间,李庆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李庆霖一家对毛主席的回信感到十分激动。
直到今天,李庆霖家中至今保存着他当年写信给毛主席所用的竹桌子。而毛主席寄给他的三百元钱,他一分一毫也没有舍得花掉,直到今天还存在储蓄所里。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对300元这个数字的重视。毛主席在建国以后就开始以300元作为标准。
无论是使用大洋的30年代,还是旧币与新币共用的50年代,甚至到了60年代、70年代都是如此。毛主席对于这300元十分谦虚,一直以"聊补"、"薄仪"等词语宽慰被资助的人。
其实主席的手头并不宽裕
300元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任何时期都不是一笔小钱。在60年代,3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许多农民辛辛苦苦一整年也未必会有300元的收入。
而毛主席在工资最高时,每月有六百多元,算是高收入。在资助三百后,剩下的费用对他来说只能勉强支撑生活费用。
在国家经济陷入困难时期,毛主席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工资由一级工资降等为三级工资,每个月的工资为四百元出头。
与一般人的认知不同,也和某些干部到处公款报销根本不花自己钱不同,毛主席也是要花钱的。在资助别人后,毛主席在生活上经常入不敷出。
吴连登被称为毛主席的"管家",据他的回忆,毛主席的工资在普通人里算是很高的,但是禁不住分。每月10元的党费、房租水电地毯家具共要80元左右,而且这是每月必须交付的。除此之外,毛主席每月的伙食费也有百元左右。
除了个人费用,毛主席还要负担子女和亲属的花费。李敏、李讷、毛远新、江青等人的生活费起初每人每月15元,后来慢慢加到30元。
另外还有亲属的车费,接待民主人士和家乡亲友的招待费。这些零零散散加起来,已经超过了300元。
除了家庭开销,毛主席在抽烟和喝茶上的开销也很大。在烟瘾最大的时期,毛主席每天都要抽上3包烟。烟草在当时算是奢侈品,仅此一项,毛主席每月就要花掉数十元。
毛主席喝茶的量也同样很大,每个月都要喝掉一斤多甚至两斤的茶叶。茶叶一项,又要花费30元左右。
从主席的个人开销来看,光是日常生活和接待开销已经让他入不敷出了,以中国革命为主要奋斗目标的毛主席也没有任何置办私产和留存积蓄的想法。
再加上毛主席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那么毛主席是如何持续不断接济他人的呢?
毛主席不赚中国人的稿费
答案就是稿费,而且是外国出版社给毛主席的稿费。从斯诺写下《红星照耀中国》开始,毛主席的名字就通过各种报刊书籍传遍世界。
他的文章也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到国外,对世界人民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
建国后,毛主席亲自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修订和增补。《毛主席选集》、《毛主席语录》等作品出版后,毛主席特别指示,他在国内不收稿费,所以从始至终毛主席在稿费上没赚过中国人的一分钱。
稿费虽多 毛主席却让别人严格管理
毛主席的作品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热烈反响,各国出版社争相出版。对于这些珍贵的外汇,毛主席为了照顾一些小国穷国,就退了回去。
另外一些用在外交部等政府部门上,最大的一部分当作党费上交,他只留下一部分以补贴家用。就算是留下的这笔巨款,毛主席也交给吴连登等人掌管,对每一笔支出都做详细记录。
美国总统住白宫不仅不要钱,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补贴。毛主席不仅每一笔花销都要自己付,甚至连中南海都是租的。这种朴素体现了毛主席高风亮节的情操,也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操守。
毛主席留下的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在当时却是一笔巨款。工资入不敷出的毛主席,就是靠这些稿费资助自己的亲朋故友和其他人士的。
关于毛主席喜好资助300元原因的猜想
第一:文化因素。毛主席喜好读书,诗文水平不逊古今任何文人。古人认为,三百这个词既能保持精华,也不会因为数量太多而让人产生疲倦而记不住。所以《诗经》共305篇,著名的《唐诗三百首》都用了三百这个数。
深谙中国文化的毛主席,对三百也有着一定的认同和感情,这或许就是毛主席执着于300的文化原因。
第二:300元确实能急人之所急。前面说过,300元等于普通人几乎一年的收入。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物价水平十分稳定,300元如果拿来救济,这笔钱足够了。如果是拿来生活,也可以维持一个大家庭一年以上的开销。
第三:惯性使然。毛主席在年少时就养成了十分自律和刚强的性格。一旦认定一件事,毛主席都会坚持到底。
由于在延安期间两次资助都是300元,从此之后,毛主席就坚持了下去。无论货币怎么变,毛主席都以300为主。
第四:为了公平。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毛主席深知此理。所以无论是亲人还是素不相识的人,无论是农民还是教师,毛主席都资助300元。毛主席向来重视公平,一视同仁是保持公平最好方法。
通过了解,我们从生活的角度看到了毛主席的另一面,这是属于普通人的一面。
毛主席的这一面虽然没有像站在天安门城楼那么光芒万丈,却始终散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芒。这种从小处严律于己的事迹,更能显示出伟人的境界与风采。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