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庆:为毛主席服务19载,退休后回乡致富,畜牧公司不留儿女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朴实无华,却是平凡而伟大。他们光芒或许不表现在外,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古语有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质朴之下藏有最美的人性光辉。
李连庆,曾经担任毛主席和叶剑英元帅的警卫员。退休以后的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曾经养育自己的故土。
带着自己所有的积蓄,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没有像普通人一样,在退休之后安享晚年,而是选择回乡尽一己之力,带领老家的乡亲们脱贫致富。
为了改变家乡贫瘠的现状,他开起了公司,当起"司令"。他是一个平凡的老人,看起来甚至是有一点儿"土气",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却做着伟大的事。
他的事迹鼓舞了无数新时代下的共产党人,堪称党员队伍中的一面鲜明旗帜,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着我们。
为毛主席服务十九载
1932年,李连庆出生于高要市禄步镇一个名叫荷路的小山村。村民们祖祖辈辈都保有习武的风俗,一直靠着自己的一身武艺保卫自己的家园。
故而,李连庆自幼便跟着村里的拳师习武。因为颇有天赋,加之自身的努力,李连庆自小便习得一身好武艺,年少时还成为了村子里小有名气的"拳王"。
抗美援朝战争战斗打响以后,李连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入伍。要知道,李连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就好比家中的顶梁柱。
而他却不顾亲人的劝阻奔赴战场,只因为祖国需要他。临走前,他对家中年迈的母亲说到:"国家有需要,家里再困难也得克服。"
于是,他背起简单的行囊,独自赶往肇庆军分区报到,入伍、成为了一名炊事兵。服役期满以后,他有幸被调到中南海,加入中央警卫团,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
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毛主席可以说是全民偶像。此时的李连庆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幸运儿,他不仅从一个贫瘠的山村留在了繁华的首都,更是成为毛主席的"身边人"。
他在主席的身边一共工作了十九个年头,直到主席逝世。主席逝世以后,李连庆又被调派到叶剑英元帅身边,同样是任职警卫员。
十年之后,李连庆被调到总政治部广州联络局工作。在岗期间,他踏实肯干,一如当初那个深山里的质朴少年。
退休后享副军级待遇,却毅然孤身返乡
退休后,享受副军级退休待遇的李连庆与家人一同回到北京生活。就在大家以为,李连庆应该是准备在北京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时,这个原本可以在退休之后过着优渥、安稳日子的老人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回家。
此时的李连庆早已是一个两鬓斑白,年过古稀的七十六岁老人。之所以让他忽然萌生出这个想法的原因,还要从一次春节的"叙旧"说起。
一年春节,李连庆在故乡的旧友来到北京叙旧。阔别家乡多年,李连庆的心中一直牵挂着远方的故乡。儿时的玩伴再见,都已是垂垂老矣。
几番交谈之下,李连庆问起故乡的现状,只见老友面容苦涩、无奈地摇摇头道:"现在全村年收入不到三千,村里只剩四百馀人,大家都十分懒散,还有不少人沾染上了赌博的恶行......"
得知家乡近况不好以后的李连庆心中顿时百感交集,多年来对故土的热爱和牵挂始终未曾改变,思来想去下李连生默默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回到家乡,为家乡做点什么,改变那里的现状。
这个决定犹如平地一声雷,猛然间打破了家里的平静。不仅妻子不理解,儿女们也表示不支持。在李连庆的妻子看来,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儿女都长大了,不正是享福的时候吗?
多少人努力得想要走出山村到城市生活、发展,而他却要"回去";在儿女们看来,父亲年纪大了,作为子女他们实在是不放心老人独自一人回到条件艰苦的山村。
于是,七十六岁的李连庆带着自己简单的行囊、家人的担忧,以及自己的所有积蓄,回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家乡。
多年之后,李连庆回想起当时告知家人自己要回乡的决定时的场景,老人只是平淡地说到:
"全家人都表示难以理解。但我总感觉家乡在呼唤我,乡亲们在呼唤我,大家有需要,我就回家乡来了。"
自掏腰包,改善家乡风貌
一如十九岁那年"国家有需要,再困难也得克服";七十六岁这一年"大家有需要,我就回家乡来了"。
简单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只要我的生命还未止步,只要国家和人民还需要我。
从十九岁到七十六岁,当初这个背着简单行囊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少年,如今早已是鬓角花白的老人。然而,他却带着简单的行囊和毕生的积蓄回到故乡。
都说,落叶归根。离家的游子,不管走到哪里,无论离家多久,心中总会有对故土无尽的思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李连庆的心中百味杂陈,欣喜之馀又不禁感伤。喜的是游子终于归家,伤的是当初的那个小山村早已物是人非。
李连庆回乡之初,荷路村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村里的常住人口锐减,年轻人大多选择离开,到外面奔前程,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因为贫穷落后,以及疏于管理,村中垃圾肆意堆放,污水横流,不仅贫困落后而且污染严重。面对如此严重的状况,李连庆当即决定先从修筑祠堂、修好村路做起。
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捐给家乡修屋、修路。为家乡的孩子修建了小公园和篮球场等基础设施。
同时,为了改善村中的生活环境,李连生带头采取制定了相关措施,规范村民随意排污、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采取全村集中排污、设定垃圾堆放点等措施。
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响应李连庆的"号召",部分村民不理解他甚至对其恶语相向。但是,随着村子的面貌开始发生转变,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反对的声音逐渐越来越少。
在李连庆努力之下,荷路村彻底改头换面,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获得了"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文明村"等荣誉。
在家乡当起了"牛司令"
家乡一改之前的颓废景象,从"脏、乱、差"到"卫生村"、"文明村",精神面貌改变了,下一步就是提升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李连庆转而投入到村集体经济建设发展工作中去,为了让留守在荷路村的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提升村子的整体经济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留在家乡、建设家乡。
李连庆决定发展家乡产业,让乡亲们在自家门前就能上岗就业。于是,他开办了畜牧公司,当起了"牛司令"。
众所周知,创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许多年轻人创业都十分艰苦,更何况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再者,畜牧业是一项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
可想而知,李连庆要面对的困难有多大。但是,他却丝毫未曾犹豫。不仅如此,李连庆还拉了自己的外孙"下水"。他和外孙一起贷款一百万元,创办了养殖肉牛的畜牧公司。
有人曾经问李连庆,养殖是一项长期且见利慢的产业,并且过程十分辛苦,为什么他却始终能坚持。
李连庆回答道:"毛主席告诫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我作为一个老党员,现在尚有一息精力,理应报答人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
这个"执拗"的老人一生都在践行"为人民服务",作为毛主席曾经的警卫员,哪怕主席早已逝世多年,他却始终未曾忘记过主席的教诲,不仅铭记于心,并且以身践行。
就连远在北京的女儿回乡探望他,看到年老的父亲在牧场辛苦劳作都红了眼眶,忍不住问道:"放着北京大房子不住,来这里受罪,您这是何苦?"
李连庆反倒是安慰自己的女儿:"回山区办牛场,别人看起来是苦一些,可对我来说吃苦就是享福。你看看,我身体比在北京还要好!"
现如今,李连庆的畜牧公司已经颇具规模。村民们都亲切地唤他一声"老板",然而身为董事长的李连庆却"不喜欢"这个称呼。
在他的心里,他不是什么老板,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回到这里帮自己的乡亲做一点儿事,仅此而已。
他甚至是告诉自己的外孙:"养牛要是为了发财,就不干了。这个养牛场,我不可能传给儿女,要靠这里的后生仔来干。"
在李连庆的带动下,荷路村及周边的许多村庄在内现有养殖户专业户数十户,许多年轻人都回到了家乡,荷路村成功发展了自己的产业,整体经济情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他贷款、带头,从零到小有成就,开辟荒山野地,只为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要靠这里的后生仔"在他的心底,这个畜牧公司是为荷路村创办,为荷路村未来的后生们留下一个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致富发家的产业。
他从未想过从中获利,未曾谋私。"不可能传给儿女"他的初衷始终是"为乡亲们做点儿什么"。
他是最"小气"的人,也是最"大方"的人
李连庆是一个十分"小气"的人,别看他是畜牧公司的董事长,他的衣食住行朴素到极致。一件饱经风霜的皮夹克,一顶破旧的小贝雷帽,简单的粗茶淡饭。
每日与农场的工人同吃、同住,常常自己下厨为大家操办餐食。整个农场,起得最早的是李连庆,他总是在清晨五点,在大家都还在梦乡的时候,早起到牛舍查看情况。
夜晚下班得最迟的还是李连庆,他每天与工人一起参加劳动,大家都休息以后,他继续忙到晚上十点,巡视牛场,关灯、锁门,这才结束一整天的工作,回家休息。
然而,这个从首都回来的"农民"却也是整个村子里最"大方"的人。他总是将自己平日里节衣缩食攒下的钱用到老百姓身上,捐钱为大家修缮晒谷场、捐出自己的退休金修葺学校、救助家中有困难的村民......
大大小小的善举不计其数,受过他帮助的人数不胜数。他也是整个村子里最可爱的人,多年来,李连庆为家乡、为乡亲们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所有人都十分感激这个回乡的老人,是他无私地奉献,带领乡亲们奔向更好的生活。他不善言辞,却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将荷路村建设成最美的样子。
一路走来,他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朴实无华的他始终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联系群众,扎根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
在平凡的他身上,闪耀着伟大的光芒。平凡而伟大,用自己的努力和热情,退休之后依旧发光发热,发挥艰苦奋斗精神,为家乡和老百姓服务,始终保有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做到永不褪色。
国家需要无数"李连庆",党和人民需要无数"李连庆"。李连庆身上闪耀着的光辉激励着当代的年轻人,也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做出了最好的表率,激励大家努力奋进,为祖国的明天、人民的未来而永远拼搏。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