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上世纪初叶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历史巨变。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的大潮,引领广大的劳苦大众翻身成为主人,建立了一个独立、自强的新中国。

早期的革命者来自于各个阶级所诞生的家庭之中,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中的所有人,对旧时代的中国人民都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对于国家的独立富强,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领路人。但是毛主席小时候却并不是出生于一个无产阶级的家庭之中,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农家庭。

家境殷实的毛主席因为接受到了革命的进步思想,于是走上了一条与父亲全然不同的奋斗道路。

从贫农开始的致富之路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原本只是湖南韶山冲的一个贫农,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积攒下了一份偌大的家业。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当时毛主席的父亲与中国所有勤劳致富的人们一样,用自己的努力经营换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早年时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原有15亩地,家中的生活也算过得去。但是与当时所有的农民一样,毛主席的祖父也想通过不断的置地来拓展家业。

在旧时的中国,土地的流转即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发家致富的机会,同样也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危险。这当中的尔虞我诈,强取豪夺让近代中国的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沦为贫农。

毛恩普借钱置地,但时运不济,连年的自然灾害让其田地里面的产出极少。微薄的收入远不如那借贷的利息增长得快,于是就这样毛恩普破产了。

到毛主席父亲毛顺生的那一代当家之时,家中仅有六七亩薄田。贫瘠的土地远远担负不起赡养一个家庭的重任。无奈之下,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只能为了生存另谋生路。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适逢当时曾国藩创办湘军,年少时候的毛顺生便加入到了曾国藩湘军的帐下。经过几年节衣缩食的军中生涯,最终毛顺生带着一大笔饷银回到了韶山冲老家。

毛顺生回到家中之后,先是偿还了家中的债务,然后又用剩下的钱置办了几亩地。对于当时的毛顺生来说,重振家业便是其毕生奋斗的愿望。

为了能够经营好家中的买卖,毛顺生特意拜师学习了拨弄算盘的手艺。对于当时的生意人来说,算盘可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聪明好学的毛顺生很快便在师傅的调教下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意高手。学得了这门本事之后,毛顺生便开始打理当年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所留下的一点小生意。

毛顺生用馀下的稻谷碾成白花花的大米,肩挑背驮,十里八乡地去做生意。经过几年的努力,加上一手过硬的营生本事。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原本家境贫寒的毛顺生经过几年的经营愣是将当年被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典当出去的15亩土地一一赎了回来。

极具头脑的庄稼人

古人曾言:"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中国人正是因为在勤俭与勤劳中才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

但是有对于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来说,早年时候的经历让其对于勤、俭两个字似乎有了一种极度的"追求",或是说一种"误解"。

随着毛顺生的生意一天天地红火起来,家中的积蓄也在不断地增加。到毛主席出生的时候,家中原本的十五亩地也在其多年的经营之下变成了二十二亩地。

毛顺生用积攒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了置地上。而地里面的产出,毛顺生则全都用到了生意上。很快,毛顺生便有了一大笔积蓄,足足有两三千元的样子。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这对于当时韶山冲的农户而言,毛顺生无疑已经是人们眼中的小财主了。为了十里八乡生意方便,毛顺生还专门制作了一种名为毛义顺堂的流通证券,当作纸票用于货栈的买卖。

毛顺生清楚地知道,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土地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种诞生于农业社会的认识对于后来的毛主席影响颇深。

当多年之后,毛主席成为了新中国的领袖,其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便可见一斑。但是相较于对于土地的慷慨,毛顺生对于家中人以及帮佣却显得十分小气了。

从毛主席懂事时开始,父亲毛顺生便要求其每天都要参与家中的劳动。只要家中有人,毛顺生就不会轻易地雇人帮忙做事。偶尔忙不过来,也都尽量地雇短工。

对于家中其他族人也极少帮扶。据毛主席回忆,当时自己的父亲毛顺生有个堂弟叫做毛菊生,因为家境贫苦时常吃不起饭。毛主席与母亲对于毛菊生都感到十分的同情,时常背着毛顺生接济他。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但是与母子二人截然相反的是,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却一直打着毛菊生家中那几亩水田的主意,准备趁着毛菊生潦倒困难的时候,低价将这几亩地买下。

当年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就是这样被他人巧取豪夺抢占了家业。而如今,自己的父亲却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而且还是自己的堂弟。

母子二人在知道了毛顺生的想法之后,便对其强取豪夺的方式极力反对。可是毛顺生对于母子二人的反对全然置之不理,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道:"我用钱买田,他卖我买,天经地义。这和兄弟不兄弟没有关系。"

父子之间的"嫌隙"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件事成为了毛主席与其父亲往后多年关系紧张的一个开端。为了几亩薄田,全然不顾之家兄弟的情分,这是当时的事情,同时也是那个社会的丑陋。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也许从那时候开始,毛主席便对旧社会的制度产生了深恶痛绝,立志改变这个世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因为对当年父亲的做法耿耿于怀,于是将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接到北京。

并评价自己的父亲说道:"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穷苦农民的道路。"

父子二人用全然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毛顺生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明白人,深知那个年代中国的生存之道。

但是毛主席却注定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在他那幼小的心中已经开始谋求的乃是对于全中国劳苦大众的救赎之道。

原本指望着毛主席能够继承其衣钵,从手中接过家业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毛顺生,可能做梦也想不到多年之后在韶山进行农民运动的毛主席会将土地革命从自己家开始。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因为不同的人生志向与对世界的认识,毛主席与父亲毛顺生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甚至于在两人之间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无声战争。毛主席用自己的言行表达着对父亲的抗议。

毛主席从小就酷爱读书,每当有书入手,毛主席总是会津津有味地要游曳书卷之中。但是在其父亲毛顺生的眼中却对此意见颇深。

毛顺生认为毛主席沉溺于读书是不务正业,要是耽误了田间的农活更天大的错误。对此毛主席与父亲两人时常争吵。

一次当毛顺生看到毛主席在田间看书的时候对毛主席说道:"你真的鬼迷心窍,中了这破书的魔了?把你爹的话只当成耳旁风吗?"

毛主席回答道:"不是,爹。我还是听你的,你叫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毛顺生又说道:"我的意思你明白得很。我要你一门心思扑在田里,规规矩矩干活的,别再看这些闲书。"

毛主席回答说:"我会规规矩矩干活的,但我也要看书。我保证先干活后看书。田里的活干完后,我总可以干自己的事了吧。看你还有什么话说。只要我做完了田里的那份活,你就不用管我看自己的书了。"

毛顺生又说道:"可是,小子,你才挑了几担就躲到这儿来看书。"

听完父亲的话,毛主席已经不愿再和父亲争吵,最后毛主席对父亲说:"吃过午饭后,我已经挑了十五担肥了。要是不信,自己到田里数一数去。搞清楚了你再来。现在你还是让我清静一点吧,我要看书了。"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听完毛主席的回答之后,毛顺生颜色稍缓。但是还是不放心地去往田地里面看了一下。不看还好,这一看毛顺生傻了眼:十五挑肥料,一挑不少

半天挑十五挑肥对于一个成年的短工来说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何况这时候的毛主席只是一个学生。对于自己的鲁莽,毛顺生也感到十分的懊悔。

但是正如那个年代无数从贫穷中走出来的农民一样,毛顺生全然没有为毛主席着想,也不知道怎么与儿子沟通。庄稼人的世界里中,田里面的收成就是一切。

但是毛顺生毕竟也还是毛主席的父亲,只要毛主席能够按时保量地完成田间的活儿,毛顺生便也不干预毛主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似乎成为两人的一种"君子协定",只是在毛顺生的眼中始终将酷爱读书学习的毛主席当做不务正业,每当看到毛主席在闲暇之时看书,便也时不时地冷嘲热讽几句。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观念的冲突

其实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爱惜自己的子女的。但是像毛主席的父亲这样出身贫农,一生的时间几乎都在韶山冲与田间的庄稼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多时候也只是来源于一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验。

当这种认识被新生的事物所冲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源自于对生活的本位主义。这种本位主义在毛顺生的身上所体现的就是"重农轻文"。

毛顺生理所应当地培养着自己的"接班人"。甚至早早地便为毛主席安排了一门亲事。在毛主席14岁的那一年,毛顺生与妻子一同为毛主席做主娶了一名叫做罗氏的女子为妻。

毛顺生希望毛主席能够早日成家,留下子嗣。同样也是为了拴住毛主席的心

对于这件事,多年之后毛主席在面对斯诺的采访时回答道:"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对于毛主席,毛顺生或许早已经为其安排好了剩馀的人生。但是毛主席又岂是池中之物。最终因为这一张张的事情,让父子二人之间的关系终究难以弥合

对于当年毛主席与其父亲毛顺生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为人说道。许多时候,人们似乎将毛主席的父亲与毛主席当做了全然不同的对立面。

但是谁有曾真正地想过,其实当年的毛顺生不也是那旧社会中被奴役、毒害的人群吗?

其实错不在毛主席的父亲,错只在于毛主席从小就立下了远超其父亲所能理解的弘毅之志。

毛主席十六岁前往长沙求学之前,曾留下过一张字条给毛顺生,上面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主席与父亲的观念冲突:读书被认为不务正业,14岁被包办婚姻

在家中与父亲矛盾不断的毛主席,在离家之后却将父亲当做了最为思念的人。如非如此毛主席又怎么会时常提起毛顺生与自己的往事呢?

其实究其原因,不过是在社会变革中两代人的观念上的巨大反差与冲击罢了,毛顺生对于毛主席的"严厉"又何错之有呢?

毛顺生一生节俭,所为的不过就是一家人能够有一个相对富足的生活。常年的劳作让本来身材高大的毛顺生变得弯腰驼背,苍老不已。

年仅50岁便因伤寒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严格说起来,毛顺生的一生又何尝有一天好日子呢?在经历了祖辈失产的教训之后,毛顺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乡里面因为着慌而遭受贫困的人。

这种源自于人性的贪欲又何止在其父亲的身上所体现。毛顺生所代表的不就是那成千上万中国农民的写照吗?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