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在河南省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距县城31公里的一个半山腰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墓地,

整个坟墓前方后圆,简朴庄重,占地面积约98平方米。

此处便是上将许世友的墓地,没有碑文,也没有头衔,仅仅竖着一块普通的石碑,上面写着"许世友同志之墓"。该墓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满足了他生前的遗愿:死后要为母亲尽孝看坟。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1985年,在许世友肝癌晚期的时候,曾向北京中央请求土葬,但在10月22日许世友去世前,都未收到来自中央的回复。直到10月26日,中央才将批准送达。

(1) 改革土葬,推行火葬

为何中央对于许世友土葬的请求犹豫再三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央正全力实行推广火葬的制度,而作为中央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许世友却在这个重要的节骨眼儿上提出要求土葬,让政府感到十分为难。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建国后,人民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文化程度的提升便带动了破除陋习旧制的脚步。由于土葬对于环境破坏严重,不仅消耗占地面积,还需要消耗许多木材来制造棺木,因此开始实行殡葬改革,推广火葬。

在1956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传阅了一个由毛主席倡议的关于人死后实行火葬的文件,有151位领导人都签了名(当时许世友并未签名),从此在党内、政府内就开始推行火化制度。

然而,到了80年代,旧的丧葬陋习又死灰复燃。土葬强占农田、乱伐森林,棺木的耗资惊人,不仅破坏环境,还严重地阻碍了国家建设。

面对这样的形势,面对这样的数据,中央意识到,若不加大力度限制全国的土葬活动,那对国家环境的破坏和经济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于是,1985年初,国家要求各地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在这样形势严峻的全民号召下,作为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的许世友,本应起带头作用实行火葬,却想进行土葬。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中央犹豫再三,迟迟未给予许世友土葬的批准。直到许世友去世后的第四天,中顾委副主任王震才受邓小平委托来到南京军区,郑重地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同意许世友的土葬请求。

(二)生前尽忠,身后尽孝

许世友为何要坚持在全国推行火葬的时期实行土葬?其实,这是出于他的一片孝心,他实行土葬的意愿也由来已久。

许世友戎马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国家在战场上奋勇拼搏,可却无法兼顾家中的老母亲。许世友年幼丧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

可常言道,自古忠孝难两全,参军之后,国家需要许世友,国难当头,许世友不得不"舍小家而保大国"。

对于国家,许世友一生戎马倥偬,立下赫赫战功,可谓问心无愧;可对于母亲,许世友却一直心存愧怍和遗憾。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自幼便是母亲将自己含辛茹苦地拉扯大,如今自己已几十年来未能陪伴在母亲身边,这位孝子心中无疑也是心如刀绞。

1952年,许世友时任山东军区司令,曾请假回家探望老母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故乡还是原来的故乡,可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了。

当时与母亲已经分别二十多年的许世友,见到了已经白发苍苍、佝偻着的母亲。分别的多年使得面容也变得陌生,母亲迟迟不敢相认,半晌才颤颤巍巍地问出一句:"是友德娃吗?"

许世友听后扑通一声便跪在了母亲的脚边,对母亲的思念、愧疚和亏欠都在这一跪之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哭声中满是这些年来骨肉离别的苦楚。

许世友更是长跪不起,乡亲们百般劝慰,这才将其搀扶起来。五年后,许世友再次回家探亲,当时已经年近八十的老母亲还在喂猪、砍柴。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看着母亲操劳的背影,许世友心中百感交集。他站在母亲身后喊道:"娘,友德娃来看你了!"母亲回过头,脸上浮现出了笑容,同时也使得脸上的沟壑更加明显了。

"友德娃呀,俺已经这个岁数了,俺母子俩是见一次少一次了!"此话作罢,她颤抖着双手,再一次和儿子相拥痛哭起来。

母亲病危时,许世友因公务缠身,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只得委托长子许光代其尽孝。

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许世友朝着家乡的方向跪下,痛哭不止。直至最后也未能为母亲尽孝,成为了许世友一生的憾事。

既然生前不能尽孝道,那死后便要和母亲埋在一起,与她作伴,为她守坟,来弥补在世时对母亲的亏欠。

1979年10月22日,他给大儿子许光寄出一封信,信中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他说,他死后一定要土葬,和父母埋在一起,来弥补生时的亏欠。信中还有伍拾元钱,用来置办自己的棺材。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对于火葬的倡议,他更是直言道:"我死后要埋在土里,和母亲埋在一起。我从小就离开家,母亲把我拉扯大,我却没有一天能在她身边尽孝,只能死后与她老人家作伴,替她看坟。我给了大儿子伍拾元钱,让他给我买口棺材,死了之后往里一装就行了。中央关于领导工作人员实行火葬的倡议书,我也没有签字。"

对于中央来说,坚持土葬或许是对于政策的不配合;可对于许世友个人来说,实行土葬是自己坚持已久的意愿,是大半辈子以来自己对于母亲的亏欠的最后的弥补,是一位孝子在将大半辈子奉献给保卫祖国的事业之后,对于小家和母亲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许世友的保健护士顾锦萍曾在《名人传记》刊物上发表过一篇题为《生命的光华》的文章,以回忆许世友将军。

其中有一段提到,1985年2月28日,即使是在许世友将军八十大寿的宴会上,觥筹交错之间,将军也时不时露出一丝不安的神情。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了解他的身边人都明白,将军是在担心自己关于土葬的报告有没有批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许世友的病情也不断恶化。

但即使身体上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也常常在意识朦胧中询问中央是否有了回复。埋在母亲身边,成为了许世友生前最后的一个执念。

在自己病情危急的时刻,仍惦记着土葬的批准是否下达,可见许世友将军的一片赤诚孝心。

然而,这片孝心却给当时的中央领导们出了道难题:以许世友的身份和地位,在全面推行火葬的时期提出土葬,若是批准,岂非给群众做了一个不良的示范,落下负面的影响?

可许世友的孝心却又有目共睹,这样一位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的开国老将,仅有最后这样一个小小的遗愿了。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三)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许世友要求土葬的报告送到北京后,在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之间传阅,却没有人有这个胆量做出决定。

最后,大家将报告传到邓小平的手里,请他拍板。邓小平思来想去,瞻前顾后,最终认为,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老将军,生前最后的遗愿应当满足。于是在报告上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下不为例。

10月26日,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来到南京军区,郑重地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

他说:"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王震一连说了七个"特殊",代表了邓小平对于许世友的高度评价,也体现出中央对于这件事的谨慎态度。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在新中国全面推行火葬之后,除了毛主席没有实行火葬之外,还有谁有这个胆量要求土葬呢?恐怕只有这位"特殊"中的特殊人物了。

许世友何许人也?那是一代开国名将。他早年在少林寺习武,之后投身于军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并参加了黄麻起义。

与潘忠汝、吴光浩等人共同打响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的第一枪。许世友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的反"围剿"和长征。

在这段艰难的期间,他曾7次参加敢死队,2次担任敢死队队长,4次负伤,充分体现出了国难当头,不畏艰难险阻的奉献精神。

解放战争期间,他更是带领解放军多次歼灭敌军,获得了"攻坚大师"的名号。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指挥战斗。

他的戎马生涯可谓出生入死,身经百战,鞠躬尽瘁,战功赫赫,是人民的将军,更是人民的英雄。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正是这样一位为党国呕心沥血的特殊的英雄人物,获得了邓小平特许的特殊待遇,在全民推行火葬的时期得以获批土葬特权,以达成这位上将,也是这位孝子生前最后的遗愿,那就是在身后为母亲尽孝。

(四)低调的秘密葬礼

1985年10月31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许世友进行遗体告别活动。南京军区的工程机械连也来到了许世友家乡河南新县许家洼的墓址,为许世友开挖墓穴,迎候老司令魂归故乡。

许世友土葬的消息并没有公开,而是选择低调秘密地进行。一是怕这样一位重要领导人的土葬带来负面的影响,二是怕群众百姓闻讯后都来送行,声势过于浩大。

到了11月7日晚11时,护灵柩的士兵们突然接到了整装出发的紧急通知。11月8日零点整,在担负护送灵柩任务的负责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一声令下,许世友终于踏上了归乡的道路。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一切都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唯有月光照耀着这一切。11月9日凌晨,车队抵达新县许家洼。

个别乡亲们听到了车轮碾过地面的声音,披上衣服推开木门,看见一辆辆车经过,便心下了然:是许世友将军回家来了……许世友将军终于回家了……

等许世友的灵柩到达墓地时,早已等候在此的工兵官兵们也开始了工作,除了铁锹铲土的声音,四周静得出奇。

等到东方终于出现了一丝鱼肚白时,隆重而又低调的秘密葬礼终于宣告完毕了。许世友的坟靠着父母的坟,终于了却了他心中的最后遗愿。

在许世友的灵柩中,放着几样东西寄托哀思:许世友生前戴的奥米茄手表,天天收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猎枪及一百元人民币。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人们都说,酒用来送行,枪用来打鬼,钱用来买路,这样许世友将军就能顺利到达那一边,与母亲团聚,为母亲尽孝了。

(5) 先大国,后小家

一代名将许世友就此悄然下葬了。许世友将军幼时与母亲相依为命,可正值青春岁月时却国难当头,于是便毅然从戎,在战场上为祖国厮杀拼搏。

几十年戎马生涯使他不得不与远在家乡的母亲分离,无法在母亲健在时陪伴尽孝,只能在死后与母亲埋在一起,再尽孝道。纵观将军的一生,无疑是"先大国,后小家"精神的最好体现。

在外的游子又怎不会想念家乡,想念亲人骨肉呢?许世友的心无时无刻不和母亲连在一起,不和家连在一起。

许世友请求土葬中央为何犹豫再三?邓小平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奈何先有国后有家,没有大国,哪来的小家?没有国泰,何来的民安?没有国家的人民就像断梗浮萍,漂泊无依。唯有先为大国尽忠,才能保住身后的小家,保住自己的亲人骨肉。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祖国能有今天,更离不开这些有着"许世友精神"的脊梁。这不禁让我想到那句话: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