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朴方转校北京,不知父亲邓小平身份,连老师等他高一时才知其父

“没有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懂得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从小就应当培养其坚韧的性格。年轻人只有在历练中才有可能走向心智的成熟。
同样,这个道理并不单单只适用于普通人家。那些身处高位的领导人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同样如此。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就从来不搞特殊。其儿子邓朴方从小就过着与寻常人无异的生活。
朦胧的父亲印象
1944年邓朴方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后期。当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驻守在太行山区的一二九师时常变换驻地。因此从生下来没多久,邓朴方就被母亲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中。

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刘邓大军迁至武安县的时,邓朴方才与父母团聚。所以在小时候的邓朴方心里面对于父亲的印象很是淡泊。
自从被父亲接回身边以后,邓朴方一直到小学都是跟随着父亲的脚步走南闯北。但年少的邓朴方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父亲常年忙碌在外,所以邓朴方对于父亲邓小平总是很陌生。而更多的时候也都是从母亲的口中知道自己的父亲邓小平是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
解放之后,邓小平主持西南地区的工作。刚上小学的邓朴方在学校里面与其他的同学无异。没有人知道他是邓小平的儿子。
每日上学,家人将邓朴方送到学校门口便会离开。后来邓小平从重庆调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时,邓朴方也跟着父亲一同转校到北京。

那时候,邓朴方就读的是八一小学。虽然班里面都是干部子女,但学校的老师因为纪律的问题从来不打听孩子们的父母是干什么的。
无法“攀比”的父亲
任何时代的孩子其实都一样。人的本性总是虚荣的。只不过在当时的“八一学校”里面,孩子们所攀比的与今天的孩子们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战争年代,父母又多为部队的干部。从小就耳闻目染的他们对于军人的荣耀总是很维护的。
所以这里的孩子彼此之间,总是爱谈论自己的父辈是如何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如何一步步成为部队干部。而同样这里的孩子也都有着一个军人的梦想。
在所有孩子们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唯有邓朴方总是沉默寡言。于是就有人问道:“哎,胖子,别愣着,干吗不说说你爸爸是干什么的?”

说实在的,虽然邓朴方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但是对于父亲工作上的事情邓朴方真说不上来。只知道父亲是一名军队干部,但是部队上的事情父亲很少在家中提及。
在邓朴方看来,那些父亲是师长、旅长的孩子令他格外地仰慕。有时候装作毫不在乎,但是心里面也在猜想自己的父亲会不会就是一位司令呢?
就在别的孩子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邓朴方总是一个人陷入无尽的遐想之中。但是即便如此,学校里面的孩子们也都十分地仗义。
有时候与同学发生争执,无论什么事情也都是自己解决。基本没有谁会主动地去告老师,更没有人会将自己的父亲抬出来“压人”。
因为大家对于这样的人都很鄙视。邓朴方在学校里面不参与这样的“炫耀”,但是也并不受同学们的孤立。

因为当时在学校里面有着同样情形的孩子还有很多,有的因为父母工作隐蔽的原因,甚至常年都见不到父母。时间久了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有时候,偶尔邓朴方会向母亲问及父亲邓小平到底是做什么的。母亲卓琳对于孩子的思想变化观察十分细致,每当邓朴方问及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卓琳都会问清楚缘由。
在得知邓朴方学校里面有着“比父亲”这样的情况时,卓琳并不责怪邓朴方,也不向学校反映。
而是耐下心来告诉邓朴方,要懂得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无论是国家主席还是一般的工人,要做的都是为人民服务。小时候的邓朴方并不能完全理解母亲卓琳话中的含义。一直到特别时期之后,邓朴方才对这里面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享受与别人一样青春年华
与所有的小男孩一样,邓朴方小的时候也比较好玩。足球、篮球、乒乓球都是他喜欢的体育项目。刚进中南海的时候,邓朴方就爱在庆云堂住处外的空地方与同龄的孩子们玩耍。
当时康一鸣的儿子康辉就是邓朴方小时候的挚友。但是两人从来也不问对方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小学毕业之后,邓朴方考入了北京第十三中学。从初中到高中,邓朴方都是在这所学校度过的。
从中南海到十三中,这中间大概骑车也就10分锺的路程,但是这段不远的路程却承载了邓朴方全部的青春回忆。那时候邓朴方每天骑着自行车上学,学校里面没人知道邓朴方的家里面究竟是干什么的。
在学校,邓朴方成绩一直都很好。中学时代的邓朴方留给同学们的印象全在于那辆自行车。因为当时有自行车的人家毕竟还是少数,能骑着自行车来上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但与之并不相配的就是邓朴方的穿着打扮了。从小学到高中,邓朴方的衣服上总是打着几个补丁,难得有一件新衣服,母亲也会将补丁先打在衣服的手肘那里以防磨损。
青年时代的邓朴方过着与所有同龄人一样的生活。甚至连偷着出门的玩耍都是一样的。对此,邓朴方的母亲卓琳倒是管得不是很严格。
因为在卓琳看来,邓朴方应该有着与所有人家的孩子一样的童年与青年时光。只有经历了这些,才不至于让青春虚度,人之常情罢了。
所以当时的邓朴方在中午的时候经常与同学一道去后海里游泳,有时候下午回到学校当时衣服都是湿的。
北京的天气干燥,游完泳以后太阳一晒,手上的皮肤只要一抓就会有很多道白色的痕迹。母亲卓琳每次都用这样的方法来判断邓朴方是否在学校里面悄悄地去游泳。

只要发现手上有这样的抓痕,就免不了一顿责骂。但是只有卓琳知道,对于邓朴方的责骂更多的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并不是要限制邓朴方的天性。
让他与同龄人保持一致并不是什么坏事。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每一个时代年轻人的特征。无论是身在高干家庭,还是寒门子弟。年轻人需要的是融入,而不是“不一样”。
除此之外,邓朴方还会与同学一道翻墙,悄悄地“潜入”北师大的院子里面,偷偷地摘取树上的果子吃。每到夏天的时候,学校里面的同学放学后无论男女总是喜欢翻墙进来。
对于那些无人看管的果树,这群孩子就像是《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进了蟠桃园一样,大快朵颐。后来偷吃果子的事情被学校的老师知道了,还训斥了邓朴方一番。在经过老师的训斥之后,邓朴方方才收手,不敢再去。

谁能想到,邓小平的儿子会在学校里面有着这样的一番往事。但也正是这样的往事才让这样一位国家主席的儿子变得有血有肉。
一直到高一的那一年,邓朴方追求进步,向学校里面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在申请书里面,父亲的这一栏上,邓朴方写了“邓小平”三个字。
这时候,他的老师们才知道原来邓朴方就是邓小平的儿子啊!往后多年,邓朴方的老师们在提到这段往事的时候都不免由衷地感到佩服。
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子女,能够在学生时代不搞特殊与所有同学都打成一片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段往事,给邓朴方留下了一个难忘的青春回忆。这段回忆成为邓朴方多年之后走出困境的精神支柱。
因为邓朴方知道,自己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别人能吃得苦自己也能吃。别人该受的磨难自己也很难例外。

“特别时期”遇害
特别时期,邓小平遭到伤害,被送往江西劳动。那段时间是邓朴方最为黑暗的日子,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邓朴方每天都会受到造反派的“揪斗”。
因为不愿在造反派的逼迫下写“黑材料”,邓朴方遭到了造反派的殴打,最后导致双腿残疾瘫痪在床。
当时父亲邓小平因为受到批判,为了不影响家人所以很少与家人来往,甚至在外人看来有些冷漠。即便如此,当邓朴方残疾的消息传到邓小平那里的时候,邓小平也免不了老泪纵横。
在邓朴方的印象中,父亲在遭害以后就很少给家中写家书信。即便有几封也大多不会提到他们兄弟姐妹几人。但是邓朴方所不知道的是邓小平曾多次为邓朴方写过求救的信。
在当时邓小平写给周总理的求助信里面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能够将瘫痪在床的邓朴方接到南昌由他们照顾。当时邓小平已经约70岁了,卓琳也已经是50出头。

还有一个比邓小平还要年长几岁的奶奶夏伯根。一家人老的老,残的残。在江西的日子有多么艰难可想而知。
无怨亦无恨
就这样一直到1973年,邓朴方才在周总理的帮助下被送回北京接受治疗。但是由于当年的伤情严重,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
瘫痪多年的邓朴方注定终身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但即便如此邓朴方依旧没有怨恨这个社会,而是将馀生剩下的时光都用到了残疾事业之上。
在邓朴方看来,自己与当时深受磨难的大多数人一样。在那样的动荡年代中,能够一息尚存保住性命已经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从小到大,父母在对待邓朴方的教育中始终贯彻的理念让邓朴方走完了那段黑暗的日子。别人都能从阴霾中走出来,邓朴方当然也能。

特别时期结束之后,邓朴方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体残疾的原因而意志低沉。相反对于在特别时期的那段经历邓朴方将其全然当作是一种历练。
在此以后邓朴方将全部的时间都用到了残疾人事业之中,历任残联第一、二、三、四届主席团主席。
但是对于邓朴方的疑问却始终不绝于耳。人们并不相信这个伟大领导人的儿子会一直甘于默默地奉献。人们理所应当地觉得,他总要图点什么。
1983年时,因受到当年住院时的主治医生陈晋云的启发,邓朴方想要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做一点贡献,于是便和同为残疾人的王鲁光一同筹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但是这个在邓朴方看来是善举的行为,却为他引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要筹集资金,所以当时便成立了一个残疾人基金会。
于是外界便有人疯传,说是邓朴方在美国的账户里面有300亿美元的资金。最严重时甚至说他是全国最大的贪污犯。但是无论外界是褒或贬,邓朴方总是坦然处之。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后来有记者在问到邓朴方时说道:“您是连续四任中国残联主席,一度有人用轰轰烈烈来形容中国残联事业的发展,您觉得您的特殊身份帮了您吗?”
邓朴方的回答很简单,他说:“我从来没有请我父亲为残疾人专门说过什么话,也没有请他为残疾人题过什么词,这也许是自己的一种想法吧。觉得要干事业,要我自己来干,不能靠父亲的声望。”
就这样邓朴方带着自己残缺的身体,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自己的理想作奋斗。对于当年的事情,或许是一场噩梦。但是当噩梦醒来之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坚强的邓朴方。
虽然因为身体残疾,邓朴方并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工作在建设祖国的第一线,但是邓朴方却始终相信自己仍然有可以作为之处。
在年少的时候,自己没有因为是邓小平的儿子而与别人有所不同。而今,自己也不会因为身体残疾而与别人有所不同。
或许这便是邓朴方内心的坚毅的表现吧!而这份坚毅也正是在父亲母亲的从小培养之下,才得以磨练出来的。古人说“宠辱不惊,留去无意”这八个字的内涵不正好体现在了邓朴方的身上吗?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