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儿媳赵力平:48岁守寡,此生未再嫁,接连送别公公婆婆
于世人而言,命运和未来最是不可预测,谁也不知道,站在当下的你在不久以后又会面临怎样境遇,就像那句俗话所说,看上去非常离谱的文艺剧情实际上正是出自生活,经过稍稍加工便有了人们吐槽的内容。
譬如赵力平,她的少年时代一如无数生活在底层的华夏儿女,清贫困苦,不料二十岁一朝改命,竟然拥有了和总司令儿子相亲的机会,仿佛嫁入“豪门”的“灰姑娘”,自此跻身“上层社会”。但世人艳羡的“婚姻机遇”当真如同他们猜想那般美好吗?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能从赵力平的身上找到。
01,贺龙逼婚:朱琦哪里配不上你?必须结婚
1926年,赵力平出生在河北定县一户清贫普通的农民家庭,如同那个时代里万千华夏子民一般平凡又艰难地长大。她的父亲叫赵鸿儒,是一位老八路军,两个哥哥赵士珍和赵士斌也都早早参加了革命。
深受父兄影响的赵力平不甘于当个无知的农村妇女,于15岁那年加入了共产党。次年,她告别母亲,跟随军队硬生生徒步走了3000馀里抵达延安,进入抗大学习。
赵力平的相貌出众,性格老实本分,学习成绩同样出众,是班里深受同学信服的班长。1944年某天,时任抗大分校女生教导员的顾玉玲突然通知赵力平,让她来大队部一趟。一头雾水的赵力平如约前往,见到几个陌生人坐在里面。
她平淡扫了几眼,只记住其中坐了个男同志,可那人是谁,却无人向她介绍。赵力平问领导有什么事吗?领导挥挥手,回了句“无事”,就让她回去了。
第二天,顾玉玲再度把赵力平叫来,小声问她:“你觉得那个人怎么样?”
从头到尾没有想明白指导员在做什么的赵力平茫然回答:“什么怎样?是昨天那个人吗?我没有注意他啊?”
顾玉玲这才挑明目的,告诉赵力平昨天那个男同志是总司令的儿子,组织想要撮合他们二人。
从来都是“平凡人”的赵力平当即吓了一跳,下意识拒绝道:“不行、不行,我才多大啊?还不到19岁呢,不能结婚。再说了,我家乡有习俗,找对象一定要通过父母,父母不同意的话,就不能结婚。”
事后,赵力平又去问自己的好朋友:“指导员说给我介绍对象,是总司令的儿子,你说我同意不同意啊?”
与赵力平年纪相仿的女生没有犹豫,直接回了句:“总司令的官职那么大,当他的家属肯定不自由,还是别同意了吧。”
赵力平思考了片刻,认为朋友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更加坚定了“拒绝”的信念。可她不知道,有时候缘分到了,拒绝也没有任何用处。
数月以后,组织把毕业的赵力平分配到抗大七分校队列科,主要负责统计相关工作,她的顶头上司即是曾与她相亲的总司令儿子朱琦,由此令两个人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
某天,暗中对赵力平倾心的朱琦鼓起勇气问她:“你觉得我们两个怎么样?组织有和你谈过吗?”
赵力平回答:“谈是谈了,但我认为不咋样,你爹爹的官职太大,我家就是个普通老百姓,不适合。”朱琦无言,再也不敢向赵力平说这些话。
不过赵力平虽然拒绝了朱琦,但其实她对朱琦的印象还不错,很久以后的她回忆当初,说:“我那时候觉得朱琦挺热情,待人也很客气。”
又几个月过去,因七分校迁出延安,故而赵力平和朱琦皆收到了工作调动的通知,这一回朱琦在通讯科,赵力平则去到了文书科。
临行前,知道儿子心意的康克清示意朱琦请赵力平来家中做客,赵力平有些犹豫,她问朋友自己该不该去,朋友告诉她:“你要是想和朱琦谈恋爱就去,如果不想就别去。”
但赵力平却担心自己拒绝的话,会不会对老司令不尊敬。思考许久的她向朱琦提出了个要求,说自己要带几个女性朋友一同赴约,朱琦听罢,没有犹豫,直接拒绝了她。两个人因此不欢而散。
一直关心儿子的康克清见状,悄悄找到了李贞,请她为赵力平做思想工作。不久,此事被贺龙知晓,他天天找赵力平动员谈话,并和李贞有事没事便问赵力平“有没有想好”,想尽办法撮合二人。
某天,贺龙再度把赵力平叫到跟前,直接问她:“你打算什么时候和朱琦结婚?”赵力平茫然看向他:“结婚?结什么婚?”
贺龙表示:“小赵啊,你看咱们马上就到张家口了,你和朱琦定下来,咱们就进张家口,怎样?”
不等赵力平应答,贺龙马上续言:“你看你已经20岁了,不小了,这个婚呢,你是同意也得结,不同意也得结,我是司令员,我说了算,只要我签字了、说你们结婚了,你们就算结婚了。”
赵力平沉默以对。
贺龙见状,继续逼迫赵力平:“你这个小鬼,怎么还不同意?等什么呢?朱琦哪里配不上你了?必须结婚!”赵力平摆弄了几下自己的辫子,松口道:“行吧,既然组织决定了,那我只能照办了。”
贺龙被她气笑,轻拍着桌子说了句:“什么照办?说清楚点儿,你要是不同意,组织也不会强求你!”赵力平顺口回了句:“那就同意吧。”
贺龙当即拿笔写下“批准朱琦同志和赵力平同志结婚”,并对赵力平说:“这是你自己同意的啊,不是我强迫你的,你别说我逼你。”
就这样,赵力平成为了朱琦的夫人。他们的婚礼是在1946年3月举办的,整个晋绥军区司令部全部参加了他们的喜宴,主持者贺龙叼着一根烟斗,感慨道:“我可算是完成了任务啊。”
02,幸福生活:当初不结婚,哪有如今的美满?
婚后的生活并未像赵力平原先设想那般受到什么局限,而是一如既往地平静和平凡。她和朱琦进入张家口后,拍摄了一张结婚照,分别寄给了朱德康克清夫妇和她的舅舅。
1948年,嫁给朱琦两年的赵力平有了同公婆见面的机会。那是一座完全不像领导人居住的简单房屋,朱德穿着褪色旧军装,和康克清一同接待了儿子儿媳。赵力平后来说:“爹爹没有一丁点领导人的架子,他的笑容和蔼,言语慈祥,让我一下子没有了拘束感,感觉非常踏实。”
期间,康克清叮嘱赵力平:“你们早点要个孩子吧,你们的爹爹非常喜欢孩子。”赵力平微笑着应下,没有告诉康克清和朱德,实际上她和朱琦早有了一个孩子,但孩子没能活下来,出生三天便夭折了。
赵力平所在的土地工作组一共在西柏坡停留了一个月左右,她与朱琦和公婆一样,都在机关食堂吃大锅饭,直至临行前,朱德才和康克清请了夫妻二人一顿饭。饭后,朱德送给赵力平一套《毛泽东选集》当作见面礼,让赵力平十分欣喜。
离开西柏坡不久,朱琦和赵力平先后转业,分别去了石家庄铁路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工作。由于朱德不愿意后代搞特殊化,所以作为他儿子的朱琦从未得到什么“照顾”,踏踏实实从工人做起,非常辛苦。
赵力平则听从组织安排,去到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工作。夫妻二人两地分离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每周六的晚上才能短暂相聚。
1950年,赵力平怀上第二个孩子,次年生下朱德长孙。那时正值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结束,朱德亲自给孙子命名“援朝”,并体谅儿子、儿媳工作辛苦,再三提出帮他们带孩子的建议。赵力平无奈,只得把10个月大的援朝送到了中南海。
1952年10月,朱琦和赵力平的第三个孩子降临世间,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朱德为其起名“和平”。与哥哥相似,和平在8个月大的时候同样被母亲送到了中南海祖父膝下。1954年、1956年、1957年赵力平又为朱琦先后生下了两男一女,令他们的小家庭越来越壮大,生活也愈加美满。
贺龙曾到天津开会,同赵力平见了一面,他轻轻刮了赵力平的鼻子,调侃她:“你说你,当初要是不结婚,也就没了现在这般幸福了吧?”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命运给予赵力平的苦难考验早已蓄势待发。
03,半生孑然:送走一位又一位亲人
特殊时期,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德儿子的朱琦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批斗、抄家等时常在他的生活中上演。1969年,组织将朱琦送到山西榆次一所叫“五七干校”的学校学习。当年年底,他又被下放至天津郊区一个叫汉沟的小车站工作,担任仓库保管员的职务。
朱琦在那个小地方一干就是3年,直至1972年才重新恢复正常工作。长达数年的打压和紧迫情绪令朱琦的身体状况慢慢变得糟糕,患上了心脏病。
1974年6月的某个周一,赵力平照常出门上班,朱琦留在家中与老同志聊天。不料,正在忙碌工作的赵力平突然接到丈夫身体不适的消息,她紧忙赶回家,却还是没能见到朱琦最后一面。因为担心当时年岁已高的朱德无法接受儿子离世的事实,赵力平隐瞒住丈夫的死讯,对外宣称“朱琦犯病,正在医院抢救”。
一直到朱琦葬礼结束,她才在康克清的帮助下,把这件事告诉了朱德。
后来的赵力平说:“我回北京见爹爹的那天,他看起来非常虚弱,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到客厅,我一下子就忍不住大哭起来。爹爹静静注视着我,喉结微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无法出声。康妈妈轻拍了我几下,示意我别哭了,爹爹这才开口,说我们一开始不告诉他是不对的,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走得这么早,实在太可惜了。”
那一年,赵力平48岁。亲朋劝她再找一个老伴,她却摇摇头,拒绝了。她说:“朱琦是爹爹唯一的儿子,如果我走了,那对二老的打击该有多大啊。”此后,赵力平一直孤身一人留在天津工作。
1976年7月1日,刚刚离开会议室的赵力平再度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朱德的警卫员对她说:“朱老总住院了。”赵力平当即抛下工作,急忙叫上孩子赶到北京。病床上躺着的朱德相较于两个月前更加消瘦虚弱,赵力平没能忍住伤悲,悄悄哭了起来。
短短数日后,高寿90的朱德撒手人寰,只留下一句“革命到底”的遗言。
1988年,离休的赵力平离开坚守了十来年的天津,回到北京,同康克清一起居住在万寿路的小房子中。她用心照顾年老的康克清,似乎想把过去数十年未能陪伴在长辈身边的遗憾尽数补全。
1991年,赵力平与家人伴随康克清到四川参加了朱德元帅铜像的奠基仪式。
1992年2月,时年81岁的康克清因感冒发烧住院,谁也不曾想到,看似简单的病症竟然会夺走康克清的生命。
同年4月,66岁的赵力平送别婆婆。她遵循康克清生前遗愿,只为其设了一个简朴的灵堂,并留下了一件婆婆生前穿着的补丁衬衫当作纪念。
至此,除却儿女,赵力平身边再无亲人相伴。每一年清明节,她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到八宝山公墓为公婆献上一束鲜花。偶尔有人来探望,身体硬朗的赵力平就会兴致勃勃地讲述有关公婆和丈夫的生活趣事,仿佛唯有这般,她才能在半生孑然中找到一丝慰藉。
在赵力平的身上,似乎能窥见几分颇具“戏剧感”的人生无常,从平凡的农家女到总司令家的儿媳妇,正当人们感慨她的“幸运”时,丈夫、公公却接连病故,孑然一身的她拒绝了“再嫁”的提议,孤独留在天津直至离休。
没有人知道赵力平是否后悔当初答应嫁给朱琦的决定,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只能从她的故事里明白一个道理:童话的结局从不是人生的结局,世事难料,无法预测未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
赵力平,女,1926年出生于河北定县,朱德的儿媳,曾任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
赵力平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科科长、天津中心妇产医院副院长。
2018年6月9日,赵力平入选“红色品牌计划”荣获“红色基因传承人”称号。——来自头条百科
文/南宫钦